读书笔记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1000字

admin2025-08-18 19:48:27.0读后感2

  讲台前那方寸之地,于我而言,从来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当粉笔灰在阳光下轻轻飘散,当童声朗读如清泉般流淌,我时常感到自己正参与着一场神圣的仪式。《活在课堂里》这本书,恰如一面澄明的镜子,照见了语文教师职业生命中那些细微而宏大的瞬间。作者笔下那些关于课堂的思考,不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带着体温的教育叙事,让我在炎炎夏日里,重新审视自己与课堂这场绵长的对话。

  课堂是有呼吸的生命体。书中描绘的那些教学场景,让我想起讲授《小英雄雨来》时的情景。当读到雨来机智地与敌人周旋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有个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雨来的勇敢就像我们学过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那一刻,不同文本间的联系在孩子们心中自然建立,文学的精神穿越时空在教室里流转。《活在课堂里》提醒我们,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精彩表演,而是师生共同编织的意义之网。当孩子们将课文与生活、与其他文本产生联结时,课堂便成了思想生长的沃土。
活在课堂里
  语文教师的角色,在书中被赋予了诗意的诠释——我们既是语言的园丁,又是思想的牧人。我常常在批改作文时惊喜地发现,那些看似稚拙的文字里,藏着孩子们对生活最本真的观察。一个学生写道:"春天来了,学校的玉兰树举着白色的酒杯,等春风来干杯。"这样的句子让我确信,语文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纠正多少病句,而在于保护这种天然的、诗意的表达冲动。《活在课堂里》中那些教学案例告诉我,教师的专业自觉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严谨上,更体现在对每个独特生命表达的尊重里。

  《活在课堂里》最打动我的,是它揭示了课堂作为“未完成空间”的特质。讲解《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一个孩子突然问:“为什么作者说泉水的声音像‘琴声’?我们都没听过地下的泉水声啊!”这个意外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关于通感的讨论,孩子们争相分享自己听过的各种声音的比喻。书中说:“好老师不怕课堂‘失控’,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计划之外。”这种教育智慧让我明白,就像《颐和园》的移步换景一样,教学的精彩常常出现在那些未曾预设的转角处。

  合上书页,窗外的蝉鸣依旧热烈。即将到来的新学期,我会带着这本书给予的启示重新走进教室。当孩子们在学《绿》时争论“墨绿、浅绿、嫩绿”到底有多少种绿色,当他们在《白鹅》课后模仿丰子恺的笔调描写自家宠物时,教育的诗意便在其中自然流淌。语文课本就像一扇扇等待开启的窗户,而我的使命,就是帮助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欣赏窗外的风景。

  课堂终有下课铃响的一刻,但对语文教师而言,我们永远“活在课堂里”——那些未完成的对话、那些萌芽中的思想、那些期待被倾听的声音,构成了我们职业生命中最动人的韵律。新的学期,愿我能如书中所启示的那样,做一名懂得倾听、善于等待的语文教师,在平凡的讲台上,守护每一颗心灵与语言相遇时的微妙震颤。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