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11-25 15:58:59.0读后感3

  作为一线心理老师,我一直探索引导学生走出情绪困境、构建心理韧性的方法。翻开《真实的幸福》,书中“幸福可习得”的观点照亮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意识到心理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幸福”。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成绩优异却总陷入“自我否定”,认为“考不到第一就是失败”;或是因一次人际矛盾就陷入焦虑,觉得“没人喜欢自己”。过去,我习惯从“问题归因”入手,帮他们分析负面情绪的来源,但效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情绪问题暂时缓解,可学生依然缺乏主动感知幸福的能力。而塞利格曼在书中提出的“三大幸福要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框架。

  培育“积极情绪”是我调整课堂设计的第一步。书中指出,积极情绪不只是“开心”,包含愉悦、感恩、希望等多元感受,可通过刻意练习强化。为此,我在心理课新增“幸福三件事”分享环节,每周让学生记录“小确幸”,如“同桌帮捡笔”“听懂数学难题”“看到好看晚霞”等并轮流分享。起初,有学生认为这些事普通、没什么可说,但几周后,越来越多学生主动发现生活温暖细节。有曾因抑郁倾向来访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幸福不用等“大好事”,小瞬间攒起来就够开心很久。这让我体会到,培育积极情绪本质是帮学生重建“感知幸福的思维模式”,这是心理教学应传递的核心能力。
真实的幸福
  书中对“投入”与“意义”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心理辅导方向。过去辅导厌学学生,我常聚焦解决学习压力,却忽略学生学习的“投入感”和“意义感”。塞利格曼指出,“投入”是全情投入的“心流”状态,“意义”是个人目标与宏大价值相连,这两点是学生持久动力来源。于是,我在辅导中加入“优势探索”环节,通过量表和访谈帮学生找到核心优势,如“擅长倾听”等,并引导他们将优势与学习、生活结合。有个对物理无兴趣的学生,发现“擅长动手实验”的优势后,主动参与物理实验小组,还改变了对物理的看法。这让我明白,心理老师应“激活优势”而非“修复问题”,当学生找到投入感和意义感,幸福便会自然生长。

  此外,《真实的幸福》让我反思师生关系构建。塞利格曼指出“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幸福重要支撑,师生关系应成为“幸福的载体”。过去我以“辅导者”身份与学生沟通,聚焦“问题”;现在我会在交流中加入“积极反馈”,如肯定努力、倾听兴趣。有学生说跟我聊天感觉自己是“有优点的人”,这让我意识到心理教学的温度藏在“看见优点”的细节里。当师生关系从“问题导向”转向“成长导向”,课堂和辅导室才会成为学生感受、学习幸福的空间。

  读完此书,我对心理老师角色定位更清晰:我们不仅是“心理辅导员”,更应是“幸福引路人”。书中理论是实践指南,提醒我们要教会学生在困境中看见希望等。未来教学和辅导中,我会带着书中智慧,用积极心理学帮学生搭建“幸福框架”,让他们从容面对风雨、拥抱阳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