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活在课堂里读后感700字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撰写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初读《活在课堂里》时,恰逢我执教生涯的第八个年头。那些关于“课堂不是预设的剧本,而是流动的河流”的论述,像一束光照进我按部就班的教学日常。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撕碎了我对“完美课堂”的幻想和追求,让我看见了教育的本真。
初登讲台时,我总把名师教案和优秀课例奉为模仿的对象,以为照着经典教学设计就能复刻精彩的课堂。于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我总会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生怕课堂中忘记了哪个环节,生怕学生说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却忽视了学生那逐渐暗淡的眼神。
《活在课堂里》有这样一句话“好的教学是让知识自己说话。”它像根细针,刺破了我最初的教学执念。在李政涛教授的笔下,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碰撞、成长的舞台。李政涛教授从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及教师发展的课堂七个方面诠释了课堂的多种样态。他提出的五“实”理想的课堂,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让我对理想课堂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我认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是常态下的、有缺憾的。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滋养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今,当我再次翻阅备课时写满课本的红笔批注,当我回想起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探索目光,当我复盘上课过程中的遗憾,我才真正读懂了“活在课堂里”的分量,课堂从来都不是预设剧本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原野。于是我渐渐试着把教案变成“问题清单”,让学生带着困惑去读、去争,课堂里的争论声渐渐盖过了我的独白,那些涨红了脸的辩驳,远比标准答案更动人
《活在课堂里》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为“完美教师”,而是如何与课堂真诚相处——承认自己的局限,珍视学生的独特,在预设与生成的缝隙里,让教学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