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红高粱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5-11-09 18:06:09.0读书笔记3

  说来惭愧,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年后,我才第一次原原本本地读完了他的成名作《红高粱》。当然,这部作品改编成的电影我是实实在在看过的,也深受感染。电影和小说不是一回事。读完之后,确实产生了许多溢美之词。这些词有点事后诸葛的嫌疑。对于一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名作,别人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高度评价了,我的评价微不足道。尽管微不足道,但我仍然要赞扬一番。

  《红高粱》从体量上就是一部中篇小说,叙述的就是华北某个小村庄的抗战故事。抗战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这类电影、小说不胜枚举,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其实不多,写抗战故事走向世界文学舞台的,恐怕就少之又少了。这部作品为什么能成功?我想,就是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浓浓的民族特色、看到了原始生命的张力,看到了落后与反抗、秩序与暴力的冲突,看到了民族的未来。一部中篇小说能融入这么多元素,正好说明莫言具有在简单题材中生发出复杂情感的卓越的叙事能力和文字功底。

  红高粱这一北方特色的植物,许多人司空见惯。然而,在莫言之前,没有人对红高粱赋予民族特色和生命的意义。但在莫言笔下,红高粱是家乡意向,是北方民族坚贞不屈的象征,是作者毕生怀念的生命。“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短短的数句,给人眼前描绘出一幅壮观的高梁大海,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是大处写高粱。作者对高粱的感情,从外形颜色、气味、声音、功用等方面都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非常细腻。在作者眼里,高粱是“血红的、挺拔的”,高梁地里“是幽淡的薄荷气息”,成熟高粱是“苦涩微甘”,高粱声音是“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高粱米饭超过发霉的米,高梁、高梁地、高粱酒等等,都处处体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对北方这一庄稼能够写得这么具体全面生动的,也就莫言而已。
红高粱
  高粱是个背景,高梁地里的故事才是小说的重点。高梁地里的故事有三个。一是抗战,打日本鬼子,几方面力量抗战,写得很有特色。据说,这是根据某地的县志记载衍生而来,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二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把高粱地里的野合和抗战结合起来,这似乎显得突兀,但又合情合理,把紧张的抗战画面与略显粗野的情欲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这也是后来电影《红高粱》一夜成名的原因之一吧。“我奶奶”小家碧玉,但不屈从命运的安排,新婚这夜敢于反抗,大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这是对包办婚姻的反抗,是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反抗。“我爷爷”是个轿夫,浑身上下散发着雄性的原始生命力。“我奶奶”与“我爷爷”的结合,是阴柔美与阳刚美的结合,是大自然的赐予,是天作之合。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野性的力量,看到了感情的力量,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见一斑。三是杀人。这是“我爷爷”保护“我奶奶”的暴力美学,情节设置同样合情合理。

  从爱情到抗战,中间多次描述战争的残酷。罗汉大爷被剥皮的过程,作者写得非常细、非常残忍,令人不忍卒读。我不知道作者在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铁石心肠落笔呀!这真是直面残酷的人生!用这么冷酷的笔法,估计也就莫言了。从古至今,文学作品写残酷场面的作家不少,而写剥皮的很少!这其中的惨烈,或许只有伟大作家才敢直面。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从中看到民族的未来,“我爷爷”带领部队抗日的故事,尽管损失惨重,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争,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反抗精神,仍然给人以希望!这希望并不是作者刻意添加上去的,而是整个故事娓娓道来的必然逻辑结果。

  最后,说几句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被一些人广泛讥评,也是个有趣现象。莫言获奖后,招来骂声一片,认为“卖国了”“崇洋媚外了”,等等。从《红高粱》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看,国内作家除了鲁迅等少数作家与之较接近外,其他作家与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诺贝尔文学奖绝非是政治奖,该奖获得者的作品无论是思想上、艺术上还是写作技巧上,都有一些突破性的贡献,与科技奖要求原创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意贬低一个世界级大奖,除了暴露自己的狭隘之外,毫无可取之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