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3-01-30 14:51:49.0读后感389

  初读《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是21年12月,当时最大的收获是坚定了“真阅读”的决心。因为暑假期间深入学习了新课标,兔年伊始再读此书,我的感受更深。

  怎样才能优秀?任勇教授说:“其实,优秀教师的成功往往缘于他们比别人多做了一点点。”

  是的,那些优秀教师所做的事,大到“激活课堂”“超越自我”,小到“记住学生的姓名”“解放左手”,文中列举的99件事儿,也是99种好习惯,无一不是优秀教师不说却在悄悄在做的事。而这些不说的事,恰恰是促使其成为优秀的真谛。

  这次的阅读,我思考最多的一个词是“钝感”。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
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
  我常常想,在课堂上,我们竟该怎样体现“钝感”?这种能力又该如何培养呢?

  课堂教学中的“钝感”是指教师依据教学情节“隐退”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地位,在与学生探讨时故意犯错误,使学生疑窦丛生,主动帮助教师“纠正错误”,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教学钝感是一种教学智慧,它体现在教师有意识地“装糊涂”,把思考的机会更多地“让”给学生,为学生搭建思索的平台,引而不发,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树立学生的信心。

  但是,如果让教学“钝感力”仅仅停留在“装糊涂”的层面,显然就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价值。教师的“犯错误”、“不懂”、“糊涂”,真正意图在于本身不做过多的自我表露,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果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装糊涂”,那么学生就会厌烦。如果我们不辨具体内容、不讲究策略地“装糊涂”,那专业素养也并不能得到切实、显著的提高。

  高德胜说:“真正的母爱是准备随时撤退的。”师爱也应当是这样。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适度和适当后退,学生才能赢得必要或更多时空,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我认为,我们经常说的“为学而教”不妨表述为“为学而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惜”让学生出彩。

  心甘情愿把身位往后退一退。

  21年秋学期,我因腿骨折住院治疗,离开课堂一段时间。后来回归课堂后的第一节课,我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一味地追求圆满,容量超大,很多知识点匆匆而过,导致学生囫囵吞枣,吃了一顿夹生饭。

  后来,我汲取了教训,努力学会做减法,每一节课确定两到三个知识点,课前给出提示和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我真诚地向学生借一双慧眼,多次请学生(后来发展到学生主动申请)到讲台前试讲,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补充或纠正,学习效果非常好。

  基于这样的发现,我突然想起了在一次数学高级研修班上,史宁中教授在报告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上课时不要表现的太聪明,才能让学生显得更聪明。”是的,许多时候,我们教师总觉得老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中“无所不能”的形象,让学生崇拜自己,殊不知,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往往有预设却没有了生成。

  而自然形态的课堂,应该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教师,不应总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希望“钝感力”能让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生涯更有活力、更加精彩,成为一名优秀的、不平凡的“笨”教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