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1800字
暑假读了《教学勇气》,它是由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育经典著作,被认为是一部能够启发教师内心力量的作品,它鼓励教师勇敢地面对教学中的挑战,并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本书主要探讨了教师如何通过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来实现优秀的教学,强调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教师内心世界的体现。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在第一章节中,作者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他强调教师能够通过心灵的力量影响学生。随后在第二、第三章节,作者分析了教育与分离的生活,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和悖论,强调两者本应是一个整体,但现实中却常被割裂。接着作者在第四、五、六章节探讨教师如何建立与学生和学科的联系,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教与学的整体性,探讨共同体学习,就如何以主体为中心,通过共同体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发展。最后一章谈到教学改革与心怀希望的教学。
书中那句“谁应该是那个教学中的自我”,犹如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高中英语教学本质的神秘之门。优秀的英语教学,绝非源于外在教学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教师内在生命状态的真诚流露。在课堂上,当教师敢于摘下那副完美无缺的专业面具,向学生展示自己在语言学习、文化理解中的真实困惑与探索热忱时,那才是教育中最具穿透力的时刻。帕尔默将教师的内心清晰地描绘为理智、情感与精神的统一体,唯有当这三者得以整合,教师才能全副身心投入英语教学之中。如此,教学便从一项技艺升华为一种生命的表达与相遇,英语不再是冷冰冰的语法和词汇,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编织的生命故事。
而这“真我”的光芒,首先要照亮的便是学生的存在。帕尔默在书中对“倾听”的深刻阐述,宛如一道温润的晨光,照亮了高中英语教学中易被忽视的角落:“一个优秀教师甚至能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这并非要求教师成为通灵者,而是呼唤一种深度的共情。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急于用标准答案和固定句式填塞学生的沉默,强迫他们按照既定的模板去表达。然而,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俯身观察学生在口语表达、写作构思、阅读理解中的独特节奏与方式,理解每个生命独特的学习律动。在标准化考试的浪潮中,个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常被湮没;而真正的倾听,则意味着走进他们的世界,让个别化的教学方案在尊重中自然生成。这是对灵魂的注视,是教育发生真正的起点。
当教师站稳了“真我”的立场,并真正“看见”了学生,帕尔默继而引导我们构建一个以“伟大事物”为核心的课堂共同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这“伟大事物”可以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是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也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思维碰撞。这个共同体超越了传统师生二元结构,让教师、学生与英语学科知识在平等探索中彼此联结。帕尔默敏锐地指出,现实中教与学这一本然的整体常被割裂,而教学的勇气恰在于通过精心设计,重新确立这对立中的统一。当师生围绕英语知识的魅力与困惑共同起舞,当教与学在矛盾中达成和谐,学习便成为一场共享意义的追寻。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这或许意味着师生共同探讨课本戏剧中的人物命运,共同分析英语新闻背后的社会现象,共同创作具有跨文化视角的英语故事。
这份追寻的终极目的,在帕尔默与吴国珍的对话中深刻揭示: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技师”。帕尔默警示我们警惕技术主义的陷阱——那种认为掌握语法、词汇和应试技巧便可任意操控英语学习的傲慢。真正的完整,意味着深刻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联”,明白自身行动对世界的影响,最终将这种影响转化为一种赋予生命的创造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应引导他们通过英语这扇窗,去理解多元文化,去思考全球问题,去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去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完整的人。
在流水线般追求效率的今日教育图景中,《教学勇气》宛如一束刺破工具理性的强光。它召唤英语教师回归心灵的本源——唯有敢于以完整真实的自我立于讲台,才可能真正聆听学生灵魂深处未发出的声响;唯有在“伟大事物”前保持谦卑,师生才能围绕英语知识之光形成探索的共同体;也唯有如此,高中英语教育才能实现其终极目的——孕育完整的人,而非精巧的应试机器。
帕尔默认为,教学勇气是教师在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和勇敢的态度。我想这种勇气不仅来自于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和信仰,更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理解和接纳。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包括学生的质疑、家长的期待以及自身的不足等。同时,我也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反馈,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角色,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面对教学中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