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感学习:教师如何做,师生才幸福》读后感1500字
不知不觉担任班主任已有五年,从初入岗位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渐入佳境,我始终在班级管理与师生关系的探索中前行。这个暑假,在工作室的组织下,我阅读了《社会情感学习:教师如何做,师生才幸福》一书,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过往工作中的困惑,更让我对“教育如何让师生都获得幸福”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期待。
在没接触社会情感学习理念前,我总将“纪律严明”“成绩优异”作为衡量班级管理成功的标准。四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课堂上的小打闹、作业拖沓、同学间的摩擦时常让我焦头烂额。我曾一度认为只要严格要求,就能“镇住”班级,但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书中“情感联结先于教育教学”的观点,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作者在第一章就强调:“当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时,教育才能真正发生。”这让我想起班里的小宇,他是个聪明但格外敏感的男孩,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以前我总批评他“不够坚强”,结果他越来越沉默。读了书后我才明白,我需要多加关注他内心的情感需求,更应该做的是在学校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肯定他的机会,通过点滴间的相处,肯定赋予他改变的力量。
班级管理中的“冲突处理”曾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四年级学生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同学间的矛盾时常升级为争吵。书中“情绪管理四步法”让我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了新的思考。在问题发生时通过识别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过渡冲突,对孩子们将来自己处理问题冲突时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记得有一次,小浩和小轩因为争抢篮球吵了起来,两人都涨红了脸。我没有立刻批评他们,而是拉着他们坐在“冷静角”,轻声说:“老师看到你们现在都很生气,能说说为什么吗?”小浩委屈地说:“他明明答应我这节体育课一起玩的!”小轩也不甘示弱:“可是我和别人约好了!”等他们说完,我引导他们:“生气是很正常的,但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表达。比如‘你没遵守约定,我很失望’。”接着,我让他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最后两人约定轮流组队,还拉了勾。这件事之后,班里的冲突明显减少了,孩子们遇到矛盾时,会主动说:“我们去冷静角聊聊吧。”这让我意识到,教会学生管理情绪,不仅能减少班级矛盾,更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班级情感共同体”的理念,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班级氛围的营造。这本书强调班级作为一个整体的情感联结,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更要在情感联结体上教育、引导孩子的成长。上学年,第一次带四年级,初次面对的四年级的学生,我发现孩子正处于形成集体意识的关键期,需要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因此在每周的主题班会上我让孩子们记录、分享身边同学的善意举动;设立“一帮一”互助小组,鼓励能力强的孩子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还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班级约定”,从课堂纪律到卫生保洁,每条约定都由大家共同商议决定。最终我所带的班级在很多班级管理以及伙伴相处规则上形成了一种属于他们的共识,呈现出一个积极向上、集体荣誉感极强的班级共同体。我想这正是体现了书中的“班级情感共同体”的理念。
作为语文老师,我发现社会情感学习与语文教学其实息息相关。有一次在学习描写人物的课文时,我让孩子们用词语形容班上的同学,然后把这些词语整理成“优点卡”。当我们班的一个极其敏感的孩子小梓收到写着“你画画时特别专注”“上次我生病你帮我记作业”的卡片时,害羞地笑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笑得那么灿烂。她在作文里写道:“原来我在同学们眼里有这么多优点,我喜欢我们班。”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能让知识传递更有深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回顾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曾因学生的调皮捣蛋而焦虑,因班级成绩落后而自责,也因孩子们的进步而欣喜。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班主任的幸福不仅来自学生的成绩提升,更来自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来自看到学生成为内心温暖、懂得共情的人。社会情感学习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是批改作业时写下的鼓励评语,是课间和孩子闲聊时的耐心倾听,是处理矛盾时的循循善诱。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或许不能改变教育的全部,但可以从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让我的学生在充满情感关怀的班级里,学会爱与被爱,懂得理解与尊重,成长为内心丰盈的人。而我,也将在这份充满温度的教育事业中,收获属于教师的幸福与成长。感谢刘伟燕名班主任工作室组织的这次学习机会,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