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2-12-11 15:11:48.0读后感241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于多年前收入书架,而今再次捧起阅读,发现当初读得太浅,对于书中提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一知半解,而今细细品读,再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历,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本书共有四个章节,从教室里存在的现象,到如何改革教学,再到怎样设计课程,我们读来仿佛置身于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发现,课堂改变了,学校就改变了。最后一章列举的各个学校的教学改革措施,正是用案例证明革命的有效性。接下来我将根据书中提到的“四观”具体谈谈我的感想。

  课程观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它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教室实践”。在教室,我们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不是简单的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可惜的是,迄今为止,很多学校课程,仅仅只以学科学习的模式进行组织。学科学习固然重要,但缺少与现实课题相衔接,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段孩子学了测量却量不出小树的高度,中高段孩子学了面积却测量不出篮球场的面积,天天写作的孩子却没有任何写作的兴趣……今年出台的新课标反复提到要创设情境教学,它指向的不就是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吗?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育的每个单元的设计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孩子在一个个任务群的驱动下,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更能激励孩子无穷的潜力。

  教学观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而实际上,现在的教学过分追求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划一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经历是用在让全体学生集中听讲,一起思考问题,维持良好的秩序,把活动控制在一个方向上。不得不承认,我现在的教学正处于这一水平,每次教学,我都期望每个孩子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我很少关注到,当下这个孩子的内心,以及他们对教材掌握的程度如何,我无法在一堂课上既给予优生更大的挑战,又给予每个后进生相应的帮助。我只是在固有的范围内关注到大多数的中等生。能力的欠缺,导致课堂教学的落后。正因为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我们才更要多学习。也许有老师会说,名师离我们那么远?怎么学!其实,我们身边的教师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好好听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所以书中提到的“人人上公开课”,真的是一阵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又无形中激励着老师不断前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开教室的大门,随时恭候同事们来听课。当我们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不惧怕出丑,勇于展示自我,并从同伴身上汲取优点时,我们正在做一件改变课堂的事情。我很庆幸的是,来到滨小的第一年,我们就在夏校的带领下进行全员上公开课。一开始大家的确不理解,特别是有些老老师,上过一辈子的课了,还从来没有同行听过他的课!当我们全校迈出了这划时代的一步后,我们知道,我们正在掀起一场静悄悄地改变,这一改变,可能不仅仅只是影响到我们学校,甚至更多地学校也会加入进来。
静悄悄的革命
  教师观

  如果我们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那么教师的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二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书中这段话所表达的含义就是想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我们时刻要以学生为重,我们既要看到他们从事的活动,又要回应他们的想法。但现实中却是教师被各种琐碎的杂事支配着,他们没有时间好好备课,没有时间了解每个孩子的想法。他们往往跟着年级老师“齐步走”,却忽视了每个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书中列举的“蒲公英式”学习,就是原田老师拒绝跟着年级“齐步走”,而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在发现蒲公英后开始寻找,再栽种。孩子通过这一系列生活中的场景观察,建构了自己对蒲公英的知识,这比老师硬生生地告诉他们,要有趣得多,有意义得多。是的,一个老师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在我的学校,当绝大部分老师都只满足于教好教材的时候,我已经早就跳出来,我带着全班孩子共读一本本的好书,领着他们听优质的阅读课内容。当其他老师抱怨上课时间不够没有时间领着全班共读时,我利用每一天的碎片化时间,或早读课前,或课后,或延时,只要是能被利用的时间,我都会不遗余力用起来。所以,当他们诉苦说孩子没有时间看书时,我们班已经不知读了多少本书了。作为一个教师,做与不做,怎样做,真的只是一念之差,却相差万里。

  师生互动观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地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听“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当我们一味地“投球”,忽视了学生的想法时,越来越来多的孩子已经慢慢不再理会我们地“投球”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说:“怎么低年级的孩子问什么都有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到了中高段以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造成这一根本性的原因,我想大概就在此吧。孩子多次得发言被老师忽视,不被尊重,谁还愿意发言呢?在课堂上,我们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庆幸的是,从教十余年后的今天,我在我师傅李老师的教导下,对这一理念竟也习得一二。课堂上,我随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听课状态,对于每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我不仅自己认真倾听,我还要求每一个在座的孩子竖起耳朵来听。我经常告诉他们的一句话就是:“善于倾听的孩子才是善于学习的孩子。”正因为要面对那么多认真倾听的孩子,所以当我们的“投球”被孩子接住时,我们一定要感激地呼应他们,若孩子一时没有接住,我们也不要着急,太多的课堂就是因为老师害怕等待急于告诉答案而扼杀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等得起,还要问得有质量。

  记得去年第一次赛课执教一年级教材《荷叶圆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同是荷叶,为什么在小伙伴的眼中却是不一样的?我预设的答案是荷叶的作用不一样。结果有一个孩子回答是因为荷叶的玩法不一样。当时我就被这个孩子的回答震惊到了,但却不知怎么接住她的话,还是按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可想而知,孩子有多失望。她如此充满童真地回答,却得不到老师的呼应,该有多不解。一堂课精彩与否,就看看师生是如何互动,有多少课堂生成的东西存在。

  只有我们与孩子心意相通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到他们的内心中去。来而不往,非礼也!愿每一个教师做孩子的倾听者,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那份学习的热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