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800字左右

admin2022-08-25 15:24:18.0读后感352

  《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又名《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名中学校长,用自己的切身体验为所有老师指点迷津,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的顾明远先生和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分别为本书作序,更加让我坚信:这本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创作初衷时,他曾描述自己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时,就与刚就业的年轻老师进行过交流,了解了他们的问题。在面对成千上万封教师来信后,促使他写下了这本书。想到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话语,已然出现在脑海之中、萦绕于耳畔不散,仿佛邻家最和蔼可亲的大爷,为我们耐心答疑解惑。书中,针对教师、学生、作业、兴趣等诸多方面,他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劝告,这些规劝凝结了这位智者对于教育这一神圣职业的热爱。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书中每当谈论一个问题时,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有具体、生动的案例支撑,建议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字里行间就会想起了现实中自己曾经遇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并为之钦佩,这位拥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专家在娓娓道来专属于他的教育智慧。
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使命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教学时,我们总会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有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这也使得老师们倍感苦恼。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听讲,不至于注意力分散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与游戏、玩耍相比,学习生活往往是枯燥的,它需要的是孩子能沉下心来,用心学习。我们总希望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努力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但是往往学生会在课堂等学习活动中被外界刺激吸引。造成无意注意的原因很多,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年龄。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极易被外界刺激吸引。如果放任自流,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可假如强制要求,效果也许立竿见影,却不能恒久。“要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上课时,我们教师需要站在学生视角,师生之间同频共振,使学生思维与课堂知识链接,与既有知识联结,消除知识陌生感,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学习欲望。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过的名著如果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我们在看时会更加专注,不自觉会将二者联系、比较,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亦是如此,想要学生保持注意力,就要关联所学内容和学生固有知识,创设“最近发展区”,环环相扣吸引他们,学生注意力就会越集中。

  如果说要概括《给教师的建议》,关键词一定少不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一所学校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不仅是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也要经常阅读。苟日新,日日新,只有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阅读提升自己,才能使教学能力不断增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网络的便利、国民素质的提高,时代这只大手的塑造让当代小学生的视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知识面已然十分丰富,作为教师,如果仅凭自己的已有知识来教书育人,已经不能让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单凭课前准备不能从容不迫地驾驭课堂。

  但现实生活中,教师各项工作较为繁忙,如何挤出时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举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位老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之上,所有听课教都听得十分入迷,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但在课后交流上课精彩的秘诀时,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小溪潺潺,流向大海,大海滔滔,汹涌澎湃。每天在工作之余进行的零散阅读,就如河流的一条条微小分支,汇聚在一起,终能造就思想的汪洋大海。阅读不只是为了工作需要,而是每一个人对于向真、向善、向美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们总在遗憾时光太快,却未做到只争朝夕。老天总是公平的,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主动去做,事到临头想起来才草草开始,自然效果不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读书,学生又怎会爱读书呢?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今后,在教学之余,我要与吊影成双,与书籍成对,勤思考,多记录,勇实践,在阅读与实践中提升自己。毕竟,丰富的知识储备,才是教学自信的基础与前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