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3-02-01 14:29:54.0读后感636

  我读了美国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撰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一书。书中教授我们作为父母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现在既为人母又为人师,读了这本书,又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收获颇多。

  这本书开篇引言第一句话就是这样陈述的一句话:没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来就打算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作为父母我们是这么想的,作为老师我们对于自己的学生更是这么想的。可是语言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我们总是无形中把我们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用我们自己的制度来约束孩子,以过来人的姿态与孩子交谈,以长辈的身份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训斥,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对于我们的沟通已表现出反感甚至敌对的态度。这种沟通的困难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书上一句话点醒我们,我们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我们要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希望孩子生活的安全快乐。

  一、教育需要共情

  书中说:“当孩子表达了对自己消极、否定的看法时,我们的否定和反对对他没什么帮助,他们会更坚定地确信自己的看法。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就是告诉他,我们不仅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的特别的暗示。”这里的理解在我看来就是共情,事实上教育是需要同理心的,有时候过于的解释和争论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在纠正他们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作者说: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

  当孩子出现情绪时,我们不要过多地去评判孩子,而是把她的感受说出来,少些评价多些理解。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在与孩子沟通时,怎么样才能更愉快地沟通?

  我发现:少说“你”,多说“我们”。孩子会容易接受。比如:

  1.把“我都是为了你好。”改成“我们一起这样做,我觉得会更好。”

  2.把“你赶紧去写作业。”改成“我们先把作业完成吧。”

  3.把“你去看看书啊。“改成”我们今天把这本书看完吧。“

  4.把“你不要再玩Ipad了“改成”你想玩几分钟?时间到记得拿给我。

  总之,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少命令,多引导。少说“你“,多说”我们“。

  二、教育需要智慧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父母和孩子因为观念不合,沟通失败。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种沟通的悲剧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读完这本书,我更多的感受是沟通需要技巧,教育更需要智慧。那么怎么沟通呢?用夸的,怎么夸?批评他们又行不行呢?有时我们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会经常夸奖他,会告诉他们,他们有多么聪明,又多么富有天赋。然而在这样不断地夸奖之下,孩子需要保持这样的状态,他们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样的夸奖是毫无意义的。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一味夸奖孩子的人格只会让孩子更加自负,我们要做的是对孩子的努力进行夸奖,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我这样做很不错。所以说夸奖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和孩子相处我们需放下姿态,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有的时候教育中的细节才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智慧。

  作者举了个例子,我觉得非常好。八岁的戴安娜把她戒指上的诞生石弄丢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她的父亲看着她,平静而坚定地说:“在我们家,诞生石不是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是心情,任何人都可能弄丢诞生石,但是诞生石可以重新替换。你的感受才是我最关心的。你确实喜欢那个戒指,我希望你能找到合适的诞生石。“

  这位戴安娜爸爸处理问题的方式值得我学习。有时父母的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气愤和憎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导致人格缺陷。

  书中写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我边看边反省,也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养娃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问题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去解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就像我们家姐姐与妹妹,两个孩子性格并不一样,姐姐独立腼腆,妹妹开朗活泼。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寻找适合与他们沟通的方法。

  其实作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老师时时刻刻都会以父母对待孩子的姿态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当我们真正做到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还有什么师生之间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呢。孩子是人,不是机器,所以他们很多时候都不是我们头脑中的“完美孩子”。不管怎样,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引导并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天天向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