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郝晓东《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3-01-13 12:51:53.0读后感1011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郝晓东老师的《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一书,感触颇深。被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好学的习惯以及他敬业的精神所感动。“渴望快乐,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质。但是,在物质条件相当优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评论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表彰和批评同在,感激和抱怨“齐飞”,在教师职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怎么做?

  提升认知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就如书中所说:“观念的贫穷比物质的贫穷更隐蔽”,所以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是能力,而是认知。越厉害的人,认知越高。

  人们的认知很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固有思维,举个例子来讲:水果上市的季节,路边就会有很多卖水果的小车或者小摊,我们可能会忍不住去买点,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个会便宜点,因为它没有水电费、房租费等等,事实上并不一定。有时候我也会受这样的思维影响,怎么才能做出改变?

  当然,要想做出改变,要找对方向,从内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而我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都需要继续提升,也存在很多问题,以前的我是处于充满对高品质知识的渴求的,有不甘于现状的冲动,有进一步成长的内在渴求,有探求未知的好奇,但在舒适区待的时间太长了,很难迈出第一步。

  改变阅读习惯

教师成长力  来到五小后,我有了学习的机会,成长的机会,也迈出了第一步,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今天的阅读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要想打开格局和升级认知,唯有阅读和学习。

  不过刚开始自己对阅读也有误解,只希望学对管理课堂和提高成绩直接有效地方法,只想把别人的方法直接搬来用,只注重方法,方法固然重要,但方法背后需要一个大的系统支撑。所以比“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没有脱离理论的方法,也没有脱离方法的理论。方法有效与否既取决于客观情况,也取决于使用方法的人。彼时有效的方法此时不一定有效,他人有效的方法自己不一定适用。脱离客观情况和自我特长片面寻求“一招鲜”的绝招和妙招,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所以我在刚开始的两年有很大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很糟糕,为什么班级纪律并没有变好,学生的成绩也没有提高,所有的努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制造了许多新问题,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找错了方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管好学生的前提是管好自己,向内反思提升自己才可以解决学生问题。

  当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读什么书?也就有了意义,如果只读一些教学参考书、教学杂志、微信中的通俗文章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读经典书籍,啃读一些有难度、不喜欢阅读的书。但也不是越难越好,我们要有目的的选择,不管是期刊还是书籍,要有实用价值,比如这节课马上要上了,马上就可以借阅过来,然后在上的过程中同作者进行比较,跟他对话,人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想到这一点?,我借用过来以后发现哪里对于自己的班级上的还不够好,那除了使用它,思考他里面有什么观点是我没想到的,或者哪个观点跟我的挺接近的。那我怎么没想到,如果让我写,我会用什么样的案例,什么的教学环节来兑现这样的观点,有哪些观点是不一样的,用思辨性的态度,变成我们的日常所思所行,让阅读如同吃饭。

  所以阅读的作用往往是隐性而潜在的,不能立竿见影。想明白了这些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知行合一,也就是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而我现在就处在开始有目的阅读的阶段了,根据阅读的特点,我要把它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读书没有概念;第二阶段为解决问题;第三阶段听别人推荐;第四阶段有目的读书;第五阶段关注著名作者,经典书籍;第六阶段查漏补缺;第七阶段主题式阅读;第八个阶段博览群书。

  养成写作习惯

  当你看了很多书后,你会蠢蠢欲动,想要自己写点东西,可当自己阅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微薄,一直以来写不出好的文章的原因找到了,原来阅读和写作要结合起来。我很清楚想要写出来很难,因为我就是这样无从下笔,时常羡慕别人的文采,自己却很难走出第一步。阅读的一开始我们可以从简单入手,由简入难,循序渐进。这几次的共读分享会对我有质的改变。我也会因为读懂一句话、写出一段话激动,所以一开始只是在书上做标注,摘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慢慢的我发现我可以读懂的内容越来越多,想写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越来越理解“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这句话了。

  只有你真正的理解了,才可以写出来,如果写不出来,说明你不是真正的理解,回忆起高中时期我们会学很多的文言文,《滕王阁序》、《离骚》等等太多了,每一篇都是非常的难背,是我念书时期的噩梦,所以我们的老师会逐字逐句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帮助我们来理解它,只有真正的理解它,才可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表达出来。而我想要阅读的经典书籍,都是有难度,我不喜欢的书籍,所以并不好理解,但我也不能只图读得多,去囫囵吞枣的读它,就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其实在数学的教学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每次和学生的交流中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读懂了吗?你理解了吗?”如果题都没有理解,你拥有再多的知识点也都是生搬硬套,最后也会事与愿违。

  这个过程像一种修炼,需要你在这个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里静下心来,有在众多资源中辨别的能力,舍弃快餐式阅读,耐得住寂寞来啃读经典书籍,在这个快速时代让自己“慢”下来,保持“慢炖”主义非常有必要,不求快,而求领会透彻,在修炼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