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3-01-13 12:52:37.0读后感503

  勒庞的《乌合之众》向读者详尽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和特征,我对群体和领袖这两个概念尤为深刻。若群体如一群羊,而领袖就像是牧羊人;若群体是船,领袖便是灯塔。

  群体

  集体心理。说到群体,必须要知道集体心理,也就是说,当人们作为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独自一人的时候迥然不同。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有所顾及,顾及自己的家人﹑财产﹑声望等等,因此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一旦处在集体之中,他们认为自己的存在感降低了,也就是责任分散,举个例子:一个人摔倒在路边求救,周围有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由不相干的路人组成的,被称为无名称群体),人们都认为旁边的人会施救,但最后就没有人会动了。这说明集体心理会弱化个体行为。

  再举另一个例子:五四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几天时间,各地学生罢课,上海工人罢工,给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予以重击,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这说明集体心理会强化个体行为。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综上,集体心理可以影响个体行为。

  群体的折中。书中提到:“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书中是以英国的议会作为例子。我想用中国的政府作为例子。政府制定政策肯定不是由一个人一拍脑门就能决定的,经过群体几次讨论修改才能实施。前阵子在北京施行“亮出城乡天际线”政策,清理建筑物顶部广告牌匾,名曰提升审美,但最终叫停。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让所有人的审美归于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二,这与政府最初的“为人民服务”信条也不相符,这是在给人民添加负担。能说参与制定这项政策的人都智力低下吗?这不可能,是因为他们累加起来了愚蠢的部分。

  但也不能认为群体所决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然也不会有议会﹑人民代表大会了。比如政府作为群体制定的精准扶贫政策﹑教育改革政策,是从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提升国家实力的,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涉及多方利益,寻找动态平衡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再比如英国,典型的两党制国家,议会由保守党和工党组成,他们会有观点分歧,但最后会统一出来一个决案,这是双方相互妥协的成果,儒家的“中庸”说的也就是这种道理,所以群体有着折中的色彩,过犹不及。
乌合之众
  群体易受暗示且偏狭专横。群体易受暗示。而受到暗示要靠“传染”,现在年轻人常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比如一个流行术语产生,就会在无数人之间开始流传,人们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就学会了这个新的词,到人人都普及以后,最初是由谁提出也就无关紧要了,而不说这个词的人反而会显得脱离“群体”。这就涉及到群体的偏狭和专横,群体会无意识的“排他”,即使知道对方有可能是对的,但在时间和流行趋势的洪流下,没有谁能逆流而上。

  群体的想象力。“群体依靠想象和杜撰来创造英雄。”群众需要英雄,钟爱于悲情英雄,这些英雄都具有传奇色彩。比如西楚霸王项羽,他有力拔山兮的气概,也有儿女情长的柔情。他面对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拔剑自刎,将自己的功过得失全都祭了乌江,就结果来看,他是一个失败者,却因为他的英雄色彩而成了戏剧﹑小说中永久的西楚霸王,留在了人们心中,为人们津津乐道。可见群众需要英雄,英雄本身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产生的影响。印度的圣雄甘地,法国的英雄拿破仑,美国的国父华盛顿,都对他们的人民有着极大的影响。

  正因为群体有集体心理,有“折中”色彩,易受到暗示且偏狭专横,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才会产生领袖。这是历史的﹑人类的必然。

  领袖

  领袖的力量。领袖是群众的核心,起到指引作用,他们有主见,意志坚强。他们所拥有的力量叫“声望”。声望有个人本身的声望和获得的声望,两者互为里表。汉高祖刘邦最开始为沛县亭长,只是一个小官,那他是靠什么赢得张良﹑萧何的青睐的呢?定是他个人本身的声望,这一点是先天的。在他不断名声远扬的路上,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声望,一步步将他抬成了皇帝。领袖也正是会驾驭这些力量的人。

  领袖是个“好律师”。“要成为一个好律师,首先就是懂得触动陪审团的感情,而且正如应对所有群体一样,不需要做很多论证,只需要采用十分幼稚的推理方式即可。”律师与陪审团就是领袖与群体,领袖要懂得同情共理,触碰群体大多数人心中脆弱的地方,为己所用。比如律师会夸大受害者所收到的伤害,放大施害者的罪行来将受害者塑造成一只咩咩叫的羊,天平自然会因为同情心而偏向自己了。

  领袖的演讲。领袖要很会察言观色。面对不同的人,他们会准备不一样的演讲稿。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的听众是淳朴的农民和工人,他说:“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语言非常接地气,通俗易懂。

  领袖也很会随机应变,面对不同的群众反应,会随时改变自己的演讲词,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领袖对语气﹑语势和措辞的掌握炉火纯青,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中以很强势﹑铿锵有力的语气多次提到“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使美国重拾辉煌。多么吸引人的句子,我听了也会忍不住投他。可见语气﹑语势和措辞掌握的重要性。

  领袖的行为。“当领袖们打算在现代的各种社会学理论框架下,用观点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时,他们会借助各种不同的手段。其中有三种最重要也非常明确的手段,分别是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舆论和媒体经常充当领袖,但背后一定是有一个人类领袖作为发起者的,舆论媒体更像是媒介。

  一条新闻出来,哪怕读者觉得是虚假的,但也会悄然进入脑子,在某个时机会不由自主地说出来,这条信息就进入了传播。这一点对于领袖很重要,他可以通过措辞来突出或弱化传播中的信息,加上多重复几次,这时群众就想忘记都难了,因为人脑无法选择性失忆。

  如果偏离了最初的目的,那就再来几条信息,群众只会接纳最简单﹑最直接的结论,复杂化会使他们不再深入思考。反之,如果领袖想要传达具体信息,也要避免太过复杂化,越简单﹑越直接越好,不然只会事倍功半。

  群体与领袖

  社会中群体和领袖是不可分割的。群体产生领袖,让群体中所有人性格﹑思维都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哪怕双胞胎都做不到。只要组成群体的个体有差异,就一定能产生领袖,就像班级有班长,学校有校长。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很混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统一的领袖,但各国有各国的领袖也就是“王”或“公”,所以只要有群体,就会有领袖。

  领袖需要群体,这一点很好理解,只需要反过来想,只有领袖一个人,那他去领导谁呢?这时他也就称不上是领袖了,只能叫做个体。

  一个人既是领袖,也是群体。一个人可以既是领袖,也是群体,这并不矛盾。一个班的班长是这个班的领袖,但也是学校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总的来说,《乌合之众》有着对于群体心理学的系统分析,是开创性的,上述对群体和领袖的分析都源于此。但也受时代所限,会有一些过时的思想。对于这样引发思考的书,如何用历史的眼光批判继承,一分为二地解读,开拓视野完善自我才是其在现今最重要的价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