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3-01-13 12:49:59.0读后感431

  《乡土中国》,这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也就是乡土文化的书。作者费孝通是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这本书是费老在上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常年高居豆瓣热门人类学图书No 1、入围热门社会学图书前10。

  80年前的大学讲义今天读起来会不会“老土”?经典不仅不会过时,还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尊重长者?中式婚姻为啥讲究门当户对?封控期间邻居感染了赶紧拉去隔离、自己阳了最好居家的心理背后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支撑?为什么中国人热衷于“混圈子”?读完这本书,相信你对这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中国人最嫌弃的是土气,“土”好像是愚昧笨拙的代词。其实“土”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气息。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为生,我们每个人往上数几辈,都是农民的后代。农村人靠土地生活,土地是搬不动的,所以人们通常几代人都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环境和周围的人都是熟悉的、固定不变的。乡下人的“土”就因为很少流动而发生。

  乡村生活并不需要学习太多新知识和技术,只要熟悉种地喂猪就行,甚至你都完全不用自己去摸索,依照前人的方法干就是了,因为农业生产是很有规律的,老农经过多年的春种秋收早就是熟练工了,听他们的准没错。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宗把在土地上讨生活的方法技巧,手把手地教给后代子孙,叫他们可以通过劳作解决温饱。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一直很尊老的根本原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丰富的生活生产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长者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带来很大的话事权、权威性。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这些从小听到大的俚语都让我们感觉到老者的权力地位,也催生出中国特有的长老权力,这是一种爸爸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权力模式讲究的是谁资历老辈分高,谁就有威望,大家就要无条件听他的,没有选择的权利。长老权力中的老大主要通过教化而不是强权或民主投票的方式来管理小弟。
乡土中国
  什么是教化呢?你可以理解为把思想装进别人脑袋,并让人自动自发地去按你的想法行事。比如并没有明文规定吃饭必须用筷子,但我们中国人个个都会用筷子,有些人用左手拿筷子还会被父母打,认为不合规矩。这些约定俗成的、不是强制性的规矩就是教化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常见的教化。中国式家长评价一个孩子乖不乖,首要的标准是听话,愿意服从,容易被教化。

  儒家文化中的“礼治”也是通过教化,让民众养成对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的敬畏之心。如果失礼,虽说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但是会被人戳脊梁骨,这种无形的道德审判让人们从内心去屈服于传统,而不必借助外力。

  农耕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个人对团体、同伴的依赖不高。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分工合作就可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家庭的任务不单单是生儿育女,而是一个经济合作体,是最小的基层生产单位。中国式婚姻比以夫妻感情为基础的西方家庭更务实、更稳定、更有纪律性,不会因为激情而结合,激情褪去就可能一拍两散。中式婚姻中更重要的父子、婆媳这种纵向的传承关系,夫妻双方就是搭伙过日子,有分工有合作,却没有情感交流,关系更像同事而不是爱人。所以婚前见没见过、有没对上眼不重要,只要双方各方条件相当就行,这样在今后几十年的捆绑合作中谁也不吃亏谁也不占便宜,各取所需,你情我愿。传统婚姻提倡的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看重的是不外乎是彼此外在条件的般配,才不管你们爱不爱。

  农业社会特有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得我们的社会结构以“我”为核心,和别人的社会关系,像石子投入水中,一圈又一圈推出去的同心圆波纹。这种同心圆的社会结构费孝通称之为“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以自己为核心,血缘为纽带,越亲近的亲属越靠里面,越疏远的人越在圈层外围,和我一毛线关系都没有的人在这个波纹结构中毫无波澜。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无形的、封闭的人际圈,只与自己圈子里人发生往来,按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区别对待。

  就算是同胞兄弟,娶了不同的媳妇,他们的圈子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差序格局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人圈子都不一样,伸缩性灵活性很强。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依据不同目的和不同的人交流,产生的团体是松散的、不固定的,个人和集体的界限也是相对的,模糊的。所以我们的传统社会没有事先规定、统一标准,大家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在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儒家思想,虽然讲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但从来谈论的都是私人关系的相处之道,例如君臣、父子这些具体的社会关系,不讲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这些抽象关系,没有提炼出大一统的社会公德。

  孔子提出的“推己及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其他人在“我”的故事脚本里都只是配角。孔子在向不同的弟子传道时的说辞都不一样,讲究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随机应变。中国人的聪明或许就体现在这种灵活性上,我们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原则,并根据不同场景随时调整。比如别人犯罪要检举揭发,家人犯罪要包庇隐瞒的双标道德观。这些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行为,现在却依然看得到。比如我阳了可以居家,你阳了必须去隔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一旦动了我的利益就跳起八丈高。为什么人们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呢?原因就是人们只愿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以社会公德、公民权益为出发点。自私在小农意识中不是贬意,而是生存智慧。

  中国人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熟人社会,现代人的“圈子”虽然跳出了血缘的限制,但本质上也是以亲疏关系为核心的圈层,大家以自己的亲戚、同学、朋友、同事、同行、同乡等身边熟悉的人为基础,构建起自己的人际圈。所谓“混圈子”就是尽量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认识的人越多,越有社会地位和交换价值,就越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社会资源。就像傅首尔在《奇葩说》里谈到要不要参加同学会:如果你的同学里有老师、医生,爬都要爬着去参加。其中原因,大家都懂。在这些聚会中总有人抢着买单,被请的人就欠自己一笔人情,大家就在你欠我一笔,我欠你一笔,相互亏欠中加深感情,圈子也就更稳固团结。由于往来的都是熟人,中国式的合作甚至都不需要签字画押,打个招呼就把事儿办了。

  什么是中国人?中国人的特性是什么?《乡土中国》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的国民性,那就是熟人社会的乡土气息。读完这本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些习以为常的或不可思义的,原来都是几千年乡土生活形成的烙印,正如马克思说:“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