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3-02-13 14:44:06.0读后感485

  对《乡土中国》六、七、八章的阅读令我对习以为常的乡村生活中又思索出几点见解,并与文中内容同频共振,有了联想。

  一、西洋的家庭与乡下的家庭很不一样,因传统文化与思想不同。

  对于文中所述的“矜持与保留程度不同”我表示认同。但在我看来,双方之不同点也有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影响,西方以“自由民主”为处事宗旨,人民也被这种风气而感染,随心所欲。由于他们的文化亦与中国几千年传承的乡土文化不同,他们没有几千年沉淀的时机,甘愿沉湎于自由中,差别也由此而生。最简单的,中国人若在乡下遇见乡亲,对方手插在口袋里,你会认为他在要酷,在猜他是否想抽口“寂寞的香烟”。而在西洋,你会担心他兜里的是折叠刀还是PPK。从社会影响到个人,由个人带回家中的西洋自由式文化,给千里之外的乡民们带来了父女花园“亲情”械斗,枪枪致命的奇闻。自由西洋城,枪战一轮轮。而中国的乡亲们正在饭后聚团,聊天消暑,说说女儿的学习,逗逗还小的儿子……这种西洋家庭与乡土家庭会发生的这种不同情况也正是有文化在影响。有的人说了,那乡巴佬不也会打架吗?我想说的是,打架完了还可以鼻青脸肿地去吃一回大排档,激战完的你只能当个水花洒了,至于鼓吹西洋家庭而极贬乡下家庭的人,只能说是隔着手机屏,操着键盘,穿着防弹衣质量过硬吧.
乡土中国
  二、阿波罗式文化,可稳定乡土,也让乡土过于稳定

  文中阿波罗式文化我将其解释为一种给“予生之稳定,但不得不受其制约”的文化。试想,阿波罗即是太阳神,无太阳神的调配,日光不就乱照甚至不照了吗?有了调配,万物不就安于调配,循其道而行之了吗?这仅是个人观点,理解是五花八门的。如文中所言,乡土文化是阿波罗式文化,它让乡土有着稳定的结构,直到如今也仍有村子如此认同“男女授受不亲”,从而使村中少了一些私定终身,搅乱乡村秩序的行为。而这种安稳,放入现代似乎格格不入,但我十分认可,因为这样免了种种现代文化的“三角恋”“舔狗式”的关系,大家正常来往,不低谁一头,也算是很好的。浮士德式文化如同一个冲动又矛盾的人,将有序的拳打脚踏,又对混乱的优者称臣。而稳定的阿波罗乡土文化不容忍脱出其中的不稳定的男女关系,会造成负面结果,这便是其相对不好的东西。为了维持稳定,产生了冲突,又达成稳定,可惜我对乡土与乡土男女关系生活太少分析,关于这方面我们只能说到这里为止了。

  三、言义尧舜,学会对传统谦卑。

  关于“礼治秩序”的阐述,费老所言十分有道理,不过我与“言义尧舜”好古是生活之保障有了共鸣,费老昆明经历令我回想起初中时,头上不知怎地秃了一块。我用尽方法,各种洗发水、药水都无效。回到家中,长辈一看就让我去准备鲜虾、料酒、醋,泡揉后冻一晚上再搽,一星期见效。起初,自负学了生物、化学的我觉得没必要这样整人。直到在经历了奶奶庄重的手法后又滋生出的头发黑长如初,我承认之前说话太大声。而奶奶那种轻柔又带着吟哦的过程,让我不禁觉得,这便是一种经验,一种自古以来传承的方法吧。以尊重、谦卑的态度传承尧舜之礼,行现代之路,一代代流传。

  统管着传统乡土的“礼治”与“法治”不同,“礼治”中已包含了“惩罚”的对策。因此有“藤条焖肉”是正常的,按书中说,便是可“有效应付生活”,“以名礼维持秩序”。现代社会日新日异,有了“法治”,传统的“礼治”便悄无声忽地淡出乡土世界了。与费老的观点不谋而合,让我有些沾沾自喜。

  读过三遍《乡土中国》后,我发现实是越嚼越有味。与那些网络文学如刺激爽酷的碳酸饮了不同,它像一杯苦茗,若只觉其苦就停杯,那蕴藏在内的清香回味,便永远属于他人。

  曾经同是怨苦者,现在想做品茗人。这壶《乡土与中国》的智慧茶香,我要慢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