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人世间观后感1600字

admin2023-01-09 14:38:02.0观后感313

  断断续续《人世间》看完了,感触颇深,故事里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表达的观点都深深镌刻在脑海里。

  从人物上说,小说讲的是以周家为中心三代人的故事;从时代上讲,是建国、改革开放、2000年后三个不同的时期;站在作者的角度,他以自己的视角描述了周秉昆一辈人的世界。在他们犯过的错、走过的弯路和受过的沧桑中,无数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季羡林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一个人一辈子如何度过才不遗憾,然而等你历尽千帆,终会发现遗憾才是生活的底色。

  周秉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人,没有像哥哥姐姐一样考上名牌大学,也不善于利用当官的哥哥谋求利益,也不像市井无赖一样钻营结私。正因为他太普通,所以他可以一直陪在父母跟前奉献孝心,他可以找一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老婆,他可以陪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可以拥有一群肝胆相照的朋友……他得到的并不比失去的少,无非是生活并没有那么的显贵和富裕,如果不是骆士斌的出现,他的日子可以一种这样平静如水的过下去直至老去。
人世间
  周秉义:在和平年代,这应该是普通群众能够到达的极限位置了,不排除他是在沾了他岳父母光的情况下。靠着个人的努力、世故、圆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作为知青在农场他都表现的出类拔萃,作为一名佼佼者受到老师、领导的赏识。在个人努力和岳父母影响下,他一路升迁至厅级干部。为官过程中,为了做一名为民、清廉的官,从不以权谋私,仅是在政治生涯乃至生命最后为了光字片的人民办了一件好事,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一家。但是,我认为他的人生并不完美。

  周蓉:她的人生可以说是叛逆的、独立的、自私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背叛所有人,人生的大半都在折腾中度过。亲情、爱情仿佛最初都是美好的,但是在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下,经营的却总不如意,仿佛要靠自己的努力折腾一下才能得到,她和秉昆的命运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如果她放弃自己所谓的人生信条,她和蔡晓光晚年一起生活也算是幸福的。

  时代的洪流不可抗拒。在小说中,作者对于城市底层平民在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出国下海、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遭遇的种种冲击,始终抱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他跳脱出主流声音中的辉煌赞歌,而记录这段历史中压抑、苦难的一面。

  有一段话特别深刻,大致意思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快乐的事情有很多,即便是活两百年也享受不完。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快乐的时代并不多,可能一辈子过去了,也赶不上。好比小说跨越了三个时代,建国后的困难时期,改革开发的发展时期,2000年之后的逐渐好转之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快乐与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在痛恨当下的同时总是怀念过去的美好,当然我们也会在比对过去经济拮据的时候感恩当下的富足,这些都不是我们哪一个个人能够决定的。

  建国后的工人阶层,大家都普遍贫穷,只要有份工作肯努力,就不至于饿死;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开始分化,出现了官僚、腐败现象,靠着关系、敏锐的嗅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于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来说,读大学仍是转换阶层、提升生活的最好出路,所以周秉昆那一代人总是在教育下一代要好好学习。新时代后,开始反腐清算,过去一些人又开始受到了清算。仿佛印证一个几千年的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小说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只能顺势而为,因循守旧终将会被淘汰,就如产能过剩的国企、销量下降的杂志社、无人问津的书店、老旧不堪的光子区,无论最初如何风光,最终都会被新生事物代替,只留在尘封的记忆里。

  梁晓声曾说:“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必须动笔了。我想把从前的事讲给青年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帮助。”这便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我们都是时代浪潮的一员,风起云涌,曾经的秉昆、现在的我们,带着审视的眼光看小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管他们的一生过程、结局如何,总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或躲过他们走过的磕绊,或延续他们成功的经验,或告诉我们不同选择后的人生体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