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人世间观后感1800字

admin2022-10-27 14:45:16.0观后感412

  央视热播的《人世间》,相信好多人都看过。《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2019年7月,《人世间》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同年8月,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人世间》以普通人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小说刻画了十几位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并将书中人物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嵌入到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动发展进程中,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

  《人世间》中的各类人物,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都发生过深刻的人生影响。我们可以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在《人世间》里,我们还读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读到了平民百姓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读到了读书影响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提示,以及作者对人间世事的忧思和感怀。
人世间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有三点:一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父亲周志刚不想让三个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常常嘱咐他们好好读书。周母大字不识,却也对书本心怀敬畏。每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看书时,她从不上前打扰,而是自己默默处理家事。周秉义、周蓉、周秉昆截然不同的境遇,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对普通人来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走的路。心中有书,脚下才有路。二是读书,能够独立思考。参加工作后,周秉昆吃了很多苦,常常后悔没有好好读书。看到哥哥姐姐在家里藏了一大箱名著书籍,他闲来无事时,就会拿几本出来翻看。读了一些书后,他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终生头脑空空,榨不出任何知识和思想,就连颗黄豆都不如。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更多书,专注地听哥哥姐姐讨论文学,让他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他的爱情至上、他的维护正义等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让原本毫不起眼的他,由内而外散发出了光芒。如今的时代也是如此,到处都充斥着空洞的热闹和喧嚣。不静下心来读书,就会人云亦云,丧失思考的能力。腹有诗书的人,往往能够包容世间百态,明辨是非曲直,忠于真实自我。三是读书,人生处处机遇。自从爱上阅读后,周秉昆时不时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厂里组织文艺汇演,秉昆和两位好友的,获得了工友们的好评和领导的赏识。事后被领导看重,他被借调到了报社,变成了握笔杆子的编辑。坐在宽敞的办公桌前,他既开心又焦虑,担心自己写的稿子差劲,遭部门同事嫌弃。于是,他每天吃过晚饭,就在书桌前埋头看书、写作,直至深夜。通过不断学习,他的文章越写越好,领导认可他,部门前辈也愿意传授经验。后来,他又开始研究曲艺方面的知识,创作出与之相关的优秀文章,得到了领导赞赏。时机合适,还给他转成了正式编制,提拔他编辑部主任。八十年代末的“下岗潮”,周秉昆和朋友们也未能幸免。他主编的刊物停办了,领导就安排他做了报社所属饭店的副经理。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同事们又找他一起创办了新杂志,并让他担任主要负责人。下海后,他成了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跟别人比成就,而是让自己活得更从容;不是为了追求大富大贵,而是让自己过得更体面。

  《人世间》中主人公的故事,和作者梁晓声的经历如出一辙。他也出身于贫苦的工人家庭,上山下乡时期当了一名兵团战士。由于爱读书,爱写作,他被兵团推荐到了复旦大学学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直至晚年,梁晓声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认为:“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遍阅群书,是最朴素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和心思,都会化作未来某个时刻的惊喜馈赠。

  正如余秋雨所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正如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