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重新认识学习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2-12-10 15:08:31.0读后感309

  《重新认识学习》是美国知名跨学科研究专家、终身教育创新者和推动者凯茜•戴维森编写的。在书中凯茜•戴维森从注意力的科学原理出发用大量的研究、前沿教育案例展现了科技如何重塑我们的学习方式,深入剖析时代对个人素养的需求差距,通过揭示注意力科学背后的奥秘,提出“学习一忘却--再学”的破而后立式学习模式和“因差异而合作”的多任务处理方法,引领人们从容应对未来巨变。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多元化和信息爆炸化的数字时代,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干扰让我们分心而焦虑。传统脑科学认为:人的生理机制决定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多任务处理不可能;但数字时代对多任务处理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那我们究竟何去何从?通过阅读《重新认识学习》,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接受分心迎接变化,学习决胜未来。

  生活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当生活将我们抛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境时,我们就必须做出改变。当我们感觉到被“分心”时就是有新事情即将出现。可以将“分心”当作新奇或与众不同的另一种说法。我们应该对分心的感觉保持警惕。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的地方,找到我们无意识的反应与当前情境所需要的行为间的不匹配之处。如果我们把分心作为一个预警信号,就可以意识到那些平时隐形的东西。这种意识让我们要么去试着改变情境,要么去改变行为。
重新认识学习
  凯茜•戴维森在书中讲了一个大猩猩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注意盲视。注意盲视指的是我们大脑的一个基本特征:当我们专注于某个任务时,会忽略其他事物。集中注意力让我们可以深入地加工那些被认为最有用的信息;然而,专注便意味着选择,它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盲点,需要我们使用其他方法来处理。

  成年人说讨厌变化时,其实是讨厌有难度的变化,因为它们需要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重复后才能变得熟练。到最后他可能会用“我老了,学不会了”来说服自己。

  帕特森说:“年龄,在很多时候会成为懒的替罪羊。”使用衰老作为借口强化了我们自己失控的感觉。凯茜•戴维森说“在任何年龄段,如果我们相信自己被年龄限制那就真的会被限制;但如果我们相信我们掌控着年龄,那就还有奋斗的机会”。拉赫曼团队曾经随机调研了355名从21岁到83岁之间的人群,通过调研发现信心与记忆的相关度高于年龄与记忆的相关度。

  从心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看,更加努力可以让大脑保持年轻。你越主动,学习——忘记—再学习的模式,越有可能让你的大脑不仅保持活跃的状态,还总是被新的方式刺激。

  分心是我们最好的创新工具之一,它让我们在旧的模式下改变开始学习新的模式。没有分心就没有强制性的打断和对差异的意识,我们就可能认为自己知觉到了全部的世界;但实际上,只是习得的我们专注的那一部分。只有当我们被一些不同于预期的东西打断时,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注意盲视中未看见的东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人问:我们向孩子们灌输的学习方法和获得知识的方式对他们的未来是否有用?而这正是需要我们来“分心”改变的。未来的世界是学习的世界,是有着新型社会关系的世界。在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中,个体以兴趣为纽带与更多的人群交流,去中心化的同时又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现在的孩子所处的世界里,信息收集和知识搜索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互联网产生之前的世界。他们一开始就有着不同的神经元消减方式,我们甚至可能无法看到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效率,而这正是由我们过时的模式导致的注意盲视。

  身处数据泛滥、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纷至沓来的多任务不断撕扯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几乎时刻处于分心状态。我们该如何消除盲点,该如何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模式、不断在学习中加深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凯茜•戴维森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任务处理模式的“因差异而合作”的方法,也就是将任务的不同部分分配给该任务的不同合作者。“因差异而合作”的多任务处理方法正是注意盲视的解药。它突出了这个时代的多样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结的特点,尊重和奖励不同形式和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识、视角、文化、年龄、能力和想法,将差异当作特点而不是弱点。

  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大脑不是静态的。大脑天生就是用来学习的,它会随遇到的刺激和行为的控制而发生改变,会根据工具的使用而重组,并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适应,迎接新一轮学习的到来。大脑工作的方式是:忘却——再学习,削减——重塑。

  学习与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分心”与专注,还需要反思与合作。在不胜其烦的“分心”之处,看到被我们忽略的有价值的东西;在心理的忘却——再学习与神经元的削减——重塑下,给自己一个逼近新事物、开启一段新旅程的契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