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深度教学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09-12 15:34:40.0读后感1145

  深度教学作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的必经之路,其克服了表面教学、表层教学、表演教学等“三表教学”的局限性,并将学生的发展性作为其根本的追求。那么,深度教学的本质和价值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深度教学能够实现学科育人功能,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郭元祥教授第二章中详细介绍了深度教学的本质、价值标准与理念。

  一、溯源:深度教学的本质

  深度教学并不是指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多大,也不是指教学的方法有多高超,而是指不把教学停留在知识的符号层面上,也不把知识作为对象进行学习。“深度”应是指教学价值与目标达成的深度、知识处理与知识理解的深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的深度。书中介绍深度教学的本质为“意义性教学”“理解性教学”和“生成性教学”。“意义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生命成长和精神发育的发展价值,由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当今中小学中出现了大量只“育分”不“育人”的课堂,但这明显与我国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深度教学把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追求教学过程中深层的教育涵养,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转化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改善“就知识教知识”的旧局面。“理解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接受符号表征的知识,而是能够揭示知识的多维属性及其意义,知识的多维属性包括科学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辩证属性和实践属性,因此,在深度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多维属性,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完整理解。除此之外,深度教学还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只有理解知识的背景、条件,知识与文化、社会、人类经验的联系,才能够真正把握知识的本质及其思想内核。“生成性”是指主体在开放的、情境化的、反思性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与及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层进式地深化。
深度教学
  二、追问:深度教学的价值标准

  要评价一节课是否为优质课的标准有许多,比如“学习效果好”“教学效率高”,绝大多数标准都属于结果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只看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能拿到多少分数。但很显然,具有生命力的课堂不应只看结果,还应该看学生的精神活动、学科素养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发展。因此,优质课堂的根本标准就是发展性标准,而学生内在的发展性体现了以下三个内在标准:1.学习的意义感,“人是一种意义的存在”,说明人就在自身的或者社会的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生活实践中产生意义的,学习亦是如此。倘若学生仅仅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只有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产生拷问、沉思、觉醒的认知过程,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义感。2.学习的自我感,在学习过程,知识与学生自身产生深度联结,学生体验自我认知、自我觉醒、自我觉悟,也就是在逐步认识到自我的不足,进行自我的革新,才能在课堂中发展自我。3.学习的效能感,效能感是人对效率、效应和效果的一种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产生积极体验,便是学习的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强的学生往往能激励自身不断探究与体验,反思与感悟,而学习效能感弱的学生却止步于知道和会解题就够了,不会再推动自己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因此,唯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才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反思与感悟。

  三、明确:深度教学的理念

  深度教学是指向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旨在改变单纯的知识授受的教学关系,通过知识回归学科本原、知识回归生活,发挥学科育人作用,达成知识在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期待,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下三点:1.让学生与知识相遇。书中解释道“人—知相遇”关系是指将知识引入学生生命,实现知识内蕴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不是将知识作为对象来教授,使学生占有知识、接受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基于个人生命和生活体验建构个人的知识,此为“人—知相遇”。2.让深度学习可见。知识是人类经过漫长的观察、探索、实践后得出的认识成果,具有科学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美德属性和实践属性等本质属性,在深度教学中,不以传授知识点为目的,而是以将前人的知识与学习者的人生境遇发生充分的关联为目的,因此,要让深度学习可见,要学生在与知识相遇后,进行理解、表达、意义,方能使学生真正进入知识的海洋中。3.让高阶思维发生。高阶思维包括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不同的高级思维水平,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建构。在书中还提及到,思维并不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想一想”“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大家思考一下”这样表层的活动就能达到的,是需要教师切合具体的学科知识理解、学科问题、学科思想来引导学生经历逻辑思维过程,建立概念,理解理论,开展反思性活动而达到的。

  深度教学走在把教学引入深层认知、文化实践和意义建构等境界的路上,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度教导、引导,才能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