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2-12-04 15:51:02.0读后感534

  《传习录》作者王阳明,是一本心学经典著作,是对于儒学的心学阐释,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心学中都有所体现。以下摘录一些句子及呈现我对句子的理解: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知行合一不能理解为已经详尽的知道了某个道理,才去去实践,知行本是一体,知是行的一个主义,行是知的达成,也就是致知,到达知,另外一个说法则是认知是实践的开始,践行是认知的成果。听得王德峰教授讲心学时的一句话,意思是人的行为大多不是由理智决定的,而是由心决定的。如果是理智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则我们都可以成为我们想象的那个理想的人,然而往往是“学过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这可以作为观点的一个佐证,另外是曾仕强老师说的弑神退位,原神归位,说的是尽量让理智的一面有时退位,让本真的一面出来,因为它能引导做得更好,这也是一个相通的地方。
传习录
  2.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

  格物而后致知,也不是说研究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是实践,从而到达知,而是相互作用的。以孝敬父母来举例,首先孝敬父母会有一些念头,比如让父母夏天感到清凉而冬天感到温暖,这便是意,心之发动处即为意。而诚意,即是使这个意诚,就是切实的做到的使得父母冬天感到温暖而夏天感到凉爽,而且自己对此感到满足。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格物,也就是将孝敬父母这一件事格了,可以认为是具体研究,如何使得父母夏天凉爽而冬天温暖,以最好的方式毫无保留的去做到,使得父母切实的感受到了,才算是格物。而格物这一过程也是知的发展过程,开始有一个孝敬父母的知,但并不是真知,格物过程中是不断修正完善的,最后到达真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知行一体的理念。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的本体无善无恶,是清明的,有善有恶是心中生出的意念。所以修心的一个方式便是常提不放,时常检视内心,使其保持清明状态。这与佛家相通。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都是相通的意思,如果心随着眼睛看到事物,听到声音,感受到东西,而执着于此,则是住相,而应该使得心是五官的统领,风从水面略过,就像心中产生意念,自然的出现水波纹,心自然会跟着意念走,但是水还是水,心还是本性清明的,如果你也看过《灵笼》特别篇,感觉像一个归元的状态。

  以书中文字来阐述如下:良知如一面明镜,美丑随时在其中现出事物的原型,明镜从未受一点污染。明镜照出的事情,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照过之后什么都没留下,这就是“无所住处”。

  4.长提不放,照心长存

  这是一个方法,必欲此心合乎天理,而无一豪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也就是要像猫捉老鼠一样,一旦发现了私欲的萌动,便立即将其克去。静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动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

  5.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一句应该被较多人熟知,此处一种解法是其并没有否认花的客观实在性,并不是说你来看此花时,此花才存在,而是说它存在它的,你存在你的,之间并没有联系,此处的看是一种生命情感的看,你看到了这朵花时,这朵花的颜色一下明白起来,它与作为主体的心才产生了联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