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5-10-24 19:44:50.0读后感14

  翻开《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前,我对“卓越班级”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成绩名列前茅、纪律纹丝不乱”的固化框架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曾耗费大量精力制定严苛班规、紧盯学生课堂表现,可班级氛围却始终沉闷,学生们看似听话,却少了几分青春应有的活力。读完这本书,我才猛然醒悟:真正的卓越,从不是教师单向的“管控成功”,而是师生共同搭建的“成长共同体”。

  书中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论述,彻底改变了我对“文化”的浅薄理解。我曾以为,贴上班训、挂好黑板报就是班级文化,直到看到书中“星辰班”的案例——班主任没有直接规定班名,而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眼中最能代表班级的事物”,最终从“萤火虫”“向日葵”“星辰”三个选项中投票选出“星辰班”,理由是“每个同学都是一颗星,聚在一起就能照亮班级”。更触动我的是,他们的班歌由学生作词、音乐老师帮忙谱曲,班徽则是美术特长生与同学们一起修改了五版才确定的。这让我意识到,文化不是墙上冰冷的装饰,而是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用心维护的“班级符号”。就像书中所说:“当学生在班级文化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才会真正把班级当成‘家’。”
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
  在“班级制度”方面,书中的“分层管理机制”给了我极大启发。过去,我习惯事无巨细地管理,小到学生桌面物品的摆放,大到班级活动的流程,都由我一手安排。结果不仅自己疲惫不堪,学生也逐渐失去了主动性,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自己解决”,而是“找老师”。书中提出的“教师管方向、班干部管细节、学生管日常”的模式,让我豁然开朗。比如,班级目标由师生共同商议确定,班干部负责组织班会、运动会等活动的具体流程,而每个学生则要管理好自己的座位周边卫生、按时完成小组任务。这种分层管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学会了自主与合作。

  此外,书中的“弹性评价体系”也打破了我“唯分数论”的局限——除了“学习之星”,还增设了“互助之星”“创意之星”“进步之星”,甚至有“班级服务之星”,专门表彰那些主动帮老师整理资料、提醒同学带作业的学生。这让我明白,评价的意义不是“筛选优秀”,而是“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反思自己过去的班级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的位置”。我曾因担心课堂秩序,禁止学生上课“小声说话”,却忽略了他们可能在讨论难题;我曾只在班会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却没看到那些基础薄弱但每天坚持提前十分钟到教室背书的孩子的努力。书中有句话让我反复品读:“班级管理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往的片面与武断。

  《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不是一本“拿来就能用的操作手册”,而是一把“打开班级管理新思路的钥匙”。它让我明白,打造卓越班级没有捷径,需要教师放下“权威”,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学生的声音;需要耐心陪伴,允许学生在试错中成长。未来,我愿以书中的理念为指引,从“管控者”转变为“陪伴者”,和学生一起,把班级打造成一个有温度、有活力、有成长的“青春乐园”——因为我坚信,当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里找到归属感、价值感与成长感,这样的班级,才是真正的卓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