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读书感悟1200字
王振刚老师的《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没有晦涩的教育理论堆砌,也没有悬浮的管理技巧说教,字里行间满是一线班主任的实践智慧与教育温度。这本书以“一个学期”为时间轴,将班级管理拆解为可落地、可复制的具体行动,让我深刻意识到:卓越班级从来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师生共同“生长”出来的;班主任的核心角色,不是威严的“管理者”,而是精心的“土壤培育者”。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王振刚老师对“班级常规”的重新定义。多数班主任将常规管理等同于“定规矩、抓纪律”,试图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却往往陷入“管得越严,反抗越烈”的困境。而王老师却提出“常规即习惯,习惯即成长”的理念,他不急于制定密密麻麻的班规,而是从“课前准备”“课堂倾听”“课间活动”等细微处入手,用“正向引导”替代“负面禁止”。比如,他不会批评学生“上课不要走神”,而是设计“倾听小能手”评选,让专注成为学生主动追求的目标;他不禁止课间追逐打闹,而是组织“课间游戏创意赛”,让有序的快乐替代无序的混乱。这种“把要求变成期待,把约束变成激励”的智慧,恰恰击中了班级管理的核心——真正的规则,应当是学生发自内心认同的成长契约,而非外在强加的束缚。

“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在书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王老师打破了“班主任主导、班干部执行”的传统模式,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自治体系。他将班级事务细化为“图书管理员”“窗台护花使者”“课间秩序监督员”等数十个岗位,甚至设立“班级提案官”,让学生有权对班级活动、管理制度提出建议。更难得的是,他允许学生“试错”:当学生负责的班会搞砸时,他不指责,而是和学生一起复盘“哪里可以改进”;当卫生小组出现推诿时,他不包办,而是引导成员自己协商分工。这种“放权式”管理,看似降低了效率,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责任、协作与担当。正如书中所说:“给学生一个岗位,就是给他们一个成长的支点;给学生一次自主,就是给他们一次能力的跃迁。”
在“分数至上”的教育语境下,王老师对“卓越”的定义更显珍贵。他笔下的“卓越班级”,不只是成绩优异的集体,更是充满温度、包容差异的“精神家园”。他会为内向的学生创造“安静展示”的舞台,让不善言辞的孩子通过绘画、写作表达自我;他会组织“班级生日会”“挫折分享会”,让学生在共情中学会尊重与理解;他甚至在教室角落开辟“心灵树洞”,成为学生倾诉烦恼的秘密港湾。这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细节,恰恰构建了班级的“情感凝聚力”——当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被看见、被接纳、被信任时,他们才会真正产生归属感,进而将这份归属感转化为向上的动力。这种“先有温度,再有高度”的教育逻辑,正是当下许多班级管理中缺失的关键。
合上书页,王振刚老师的教育实践让我明白:打造卓越班级,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日复一日的“深耕”。它不需要班主任拥有超凡的能力,却需要拥有“生长型思维”——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相信班级能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不断变好。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必追求“完美班级”,但可以像王老师那样,做一个耐心的“培育者”:播下习惯的种子,搭建自主的支架,注入情感的养分,然后静静等待,看这片沃土上,长出独一无二的卓越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