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例说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5-07-08 18:07:40.0读后感3

  初教语文时,我总在备课本上写满知识点清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划“景物描写的五感”,《安塞腰鼓》得记“排比句式的作用”。直到翻开《例说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那些带着体温的案例如潮水漫过心岸——原来语文课堂可以不是“知识点的搬运工”,而是让语言钻进生命肌理的过程。当《背影》的教学不再纠结“四次背影的象征意义”,转而让学生描摹“父亲弯腰捡橘子时,裤腰上磨白的补丁”;当《岳阳楼记》的朗读里,有学生突然在“微斯人,吾谁与归”处哽咽——我才惊觉,语言的终极意义,从来是让生命在文字里照见自己。

  书中一个作文教学案例,像枚针挑破了我对“技巧教学”的迷思。有位教师原计划用三课时拆解“议论文的三段论结构”,备课笔记上密密麻麻写着“分论点如何对仗”“论据如何古今结合”。可课前学情问卷里,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刺得人心里发疼:“为什么写爷爷的手,总像在写一块老木头?”“怎样让文字有外婆蒸馒头时的热气?”教师撕掉了备课本,第一节课只做了一件事:让学生把“最想对文字说的委屈”写在便利贴上,贴满整个黑板。

  我想起自己教《秋天的怀念》时那个“失控”的下午。预设教案里,“母爱主题”“象征手法”“景物描写作用”排得满满当当,可当我问到“文中母亲最让你心疼的地方”,教室里一片沉默。后排那个总望着窗外的男生,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缝——他母亲去年因病去世了。我突然撕掉教案,在黑板上写下“母亲的______”,说:“不用管课文,就填一个你心里最清楚的东西。”

  课堂像被春风吹化的冰面,瞬间活了。那个男生第一次举起了手,声音发颤:“母亲的保温杯。她化疗后总渴,杯子里永远泡着胖大海,可她总说‘你先喝,凉了伤胃’。”穿红棉袄的女生说“母亲的顶针”,“她纳鞋底时,顶针在油灯下亮闪闪的,扎透布的瞬间,她会咬一下嘴唇”。连平时最调皮的男生都红了眼眶:“母亲的药罐。褐色的药汁溢出来,她总先用手指蘸一点尝,说‘不苦了,你再喝’。”那些从生活褶皱里挤出来的词,带着洗衣液的淡香、药味的微苦、顶针的金属凉,比任何“细节描写技巧”都更锋利地剖开了“语言与生命”的关联——原来文字不是用来“写”的,是用来“记”的,记那些藏在呼吸里、握在手心的温度。

  书中说:“好的教学设计,是让语言学习成为生命经验的自然呼吸。”那些“情境任务”设计,从来不是花哨的形式,而是搭建“文字与生活”的桥梁。比如教《孔乙己》,有位教师没让学生分析“科举制度的罪恶”,而是设计了“给孔乙己写一封百年后的回信”。有个学生这样写:“孔乙己先生,我们现在不用再考八股了,可我爷爷总说‘人要有点体面’。他种了一辈子地,哪怕天再热,下地前也会把衬衫领口系好——您擦桌子时排出九文大钱的样子,大概和他一样吧?”另一个学生写道:“我家楼下收废品的张叔,总把空瓶子码得整整齐齐,有人笑话他‘穷讲究’,可他说‘瓶子也有尊严’。先生,您穿长衫站着喝酒,是不是也想给日子留点体面?”

  这些回信里,没有“封建礼教”“社会冷漠”的术语,却让孔乙己从课本里的“悲剧符号”,变成了与现实生命对话的“熟人”。这让我想起带学生做“家乡老手艺”调查时,那个跟着爷爷编竹篮的男孩写的句子:“爷爷编竹篮时,竹篾在他掌心弯出弧度,像月牙儿。他说‘编紧点,才经得住日子磨’——竹篾勒出的红印子,和他说这话时的语气,是一样的硬气。”他没学过“比喻修辞”“细节描写”,可文字里的筋骨,比任何技巧都更接近语文的本质。

  书中有句话让我反复抄写在备课本扉页:“有效教学,是让学生在文字里认出自己,再带着文字去理解世界。”去年冬天,教《散步》时,我设计了“给家人写一句‘没说出口的话’”的任务。那个父母离异的女生,在纸条上写:“爸,上次你送我到校门口,转身时围巾掉了一半,我没敢喊你——天太冷了。”她父亲来开家长会时,我悄悄把纸条递给了他。后来他给我发信息:“老师,我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可我女儿这句话,比任何奖状都让我觉得值。”

  原来,语言从不是孤立的符号。它是母亲保温杯里的胖大海,是爷爷竹篾上的红印子,是父亲围巾上的寒风,是那些说不出口的心疼与牵挂。而有效的教学设计,不过是帮学生找到“把这些东西写出来”的勇气和方式。

  掩卷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案头的《朝花夕拾》上。鲁迅先生写长妈妈“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写父亲“说‘去拿你的书来’”时的声调——这些文字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技巧,而是因为每个字都带着生命的体温。正如书中所言:“语文教学的终极,是让学生懂得:文字从来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而是用来记下那些让生命变软、变热、变亮的瞬间。”

  往后的日子里,我想把备课本里的知识点清单,换成生命对话清单:教《春》时,带学生去田埂上找“刚冒头的草芽”;教《社戏》时,让他们讲讲“村里庙会时最难忘的味道”;教议论文时,先问问“你们心里最想辩明白的事是什么”。毕竟,语言的意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