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读后感1500字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王振刚老师的《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仿佛在教育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套套可操作的方法,展现了打造卓越班级的路径。回顾自身十年的班主任经历,那些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尝试过的探索,在书中都能找到共鸣与答案,让我对班级建设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初当班主任时,我曾陷入“保姆式管理”的误区:每天盯着学生的考勤、作业、纪律,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一切,结果不仅自己疲惫不堪,学生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直到读到书中“班级是学生的,不是班主任的”这一观点,我才恍然大悟。王振刚老师在书中强调:“卓越班级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这让我想起当年接手的初二(3)班。
刚接手时,这个班纪律松散,课堂上总有人交头接耳,卫生角常年堆着垃圾。我尝试用传统方法批评教育,效果甚微。后来,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第一步是改革班干部制度,将固定班干部改为“轮值班委制”,每周由8名学生组成临时班委,负责班级日常事务。起初,轮值班委们手忙脚乱:有值周班长忘记晨会组织,有卫生委员不会分配任务。我没有直接指责,而是每周五组织班委反思会,让他们自己总结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记得第三周轮值时,班级卫生在全校检查中得了满分。值周卫生委员小李在反思会上说:“以前总觉得搞卫生是别人的事,现在才知道要提前分工、随时检查。”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正是自主管理的魔力。一个学期后,班级秩序明显好转,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责任感显著增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角色不是“管理者”,而是“引导者”,正如书中所说:“把班级还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这是《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反复强调的观点。王振刚老师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班级标识、班级公约、班级活动等构建独特的班级文化。这让我想起自己班级的“成长树”故事。
去年九月,我和学生们一起在教室后墙种下了一棵“成长树”——每个树枝代表一个小组,每片叶子代表一名学生。我们约定,每当有人取得进步(无论是成绩提高、乐于助人还是改正错误),就可以在叶子上写下自己的故事。起初,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获得写叶子的机会。后来,我扩大了“进步”的范围:作业有进步的、主动帮同学讲题的、体育训练坚持跑完长跑的……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叶子。
期中家长会时,那棵原本光秃秃的“成长树”已经枝繁叶茂。当家长们看到孩子写下的“今天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帮同桌补好了数学笔记”等话语时,很多人湿润了眼眶。一位家长会后对我说:“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够优秀,现在才发现他一直在努力。”这个过程让我明白,班级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与力量。正如书中所说:“好的班级文化,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
“活动是班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给我最大的启发之一。王振刚老师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创意班级活动,如“班级生日会”“校园微旅行”“问题辩论会”等,让我意识到:有温度的活动能让班级更有凝聚力。
今年九月,我将会借鉴书中“主题班会创新”的思路,组织了一场“时光胶囊”活动。我计划让每位学生给一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内容包括当下的目标、困惑和期待,然后将信封入“时光胶囊”,约定明年毕业时开启。好的班级活动不是形式,而是能触达学生内心的桥梁。正如书中所说:“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
读《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的过程,也是我重新审视自己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书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却用朴素的语言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成就学生。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那些成功的瞬间,往往都是践行了这些理念的时刻;而那些困惑与遗憾,多是因为过于注重“管理”而忽略了“成长”。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新的教育思路。
未来,我将继续在实践中践行书中的理念,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用爱搭建成长的平台,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绽放光彩。因为我坚信,正如书中所说:“每个班级都可以卓越,每个学生都值得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