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1800字
《悉达多》是一本好书。
书中的主人公悉达多本来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但他却想要探寻内心真正的自我,为此他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踏上了寻找自我的旅程。他的朋友艾文达跟随他一起出发。他学着忍受酷暑、严寒、饥饿,学着调整身体的节奏。他学会了等待、思考和斋戒。
后来,他们发现很多人都去投奔了一个高僧,他有自己的学说,整个人也是状态非常好。艾文达也投奔了高僧,但悉达多经过思考发现,学说只是高僧的,并不是自己经过实践得出来的。于是,他告别了高僧,一个人重又踏上了旅程。
在一条河边,他遇到了一个摆渡人,免费帮他摆渡到了对岸。他回到了尘世中,过上了俗人的生活。他很善于学习,他利用等待、思考和斋戒的本领,很快便做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也博得了喜欢的人的芳心。但时间久了,他感到了厌倦和疲惫,他发现他也开始有了愤怒,有了情绪,开始不能够思考、等待和斋戒。于是,他放弃了拥有的一切,再一次回到了森林。
在他之前到过的小河边,他由于饥饿而沉睡了。恰巧他的朋友艾文达经过此地。艾文达没有认出他,但是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直到他醒过来。悉达多觉得他和摆渡人与小河有缘分,于是就留下来和那个摆渡人一起生活。摆渡人非常平静,听他娓娓道来,成为了他最佳的倾诉对象。悉达多问摆渡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懂得倾听?摆渡人说,这条河教会了他很多的道理。摆渡人与河水做了朋友,很少说话,却生活安宁。悉达多就这样和摆渡人过上了宁静的生活。他学习了摆渡的技巧、修船的技巧、烧火煮饭的技巧。
某一日,悉达多的妻子携他们的儿子经过此地,妻子却因为被毒蛇咬而不幸离世。儿子只能跟随他生活。但是,过惯了富贵生活的儿子始终无法与悉达多相处,为此,悉达多无限忍耐和包容,甚至把自己卑微到了尘土里。即便如此,有一日,他的儿子还是离开了他,踏上了自我的旅程。他来到小河边,河水依旧流淌,同时似乎映现出了他父亲和儿子的脸庞,他看见了父亲这些年寻找他的无奈,也看到了儿子离开他的决绝。光影重叠之间,他似乎将过去与现在串联在了一起。他回了城,在他妻子的城堡前驻足了一整天,却并没有进去寻找。摆渡人去找他,他又和摆渡人一起回到了小河边,从此两个人再也没有提过儿子的事。
再后来,摆渡人老了,划不动船桨了,于是他告别了悉达多,向森林深处走去。某一天,艾文达又来到此地,再次遇见了悉达多。悉达多让他亲吻自己的额头,一瞬间,艾文达看见了悉达多一生的所有经历。他觉得此时的悉达多与他见过的那个高僧已经非常像了。艾文达问悉达多,可有自己的学说?悉达多说,没有。因为他觉得,一切的学说都不及行动和体验更有价值。
悉达多有着很多美好的品质:他虽身处俗世,但却并不为那些世俗的物质财富裹挟,他一直想要寻找真正的自我。在我们看来,放弃自己已有的财富和安稳的生活需要极大的决心,但其实这些都是身外的欲求。欲求并不会让我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内心的富足才能让我们更加的自洽和惬意。他一生都在追寻内心的宁静和自我状态的丰盈,为了这些,它可以忍受很多,也可以放弃很多。最终他才得以与真正的自我和解。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就是他与儿子相处的那一段。悉达多无欲无求。它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但却不睦财富,他拥有爱人的能力,却并未真正爱过谁,只有儿子才是他真正的软肋。他很爱儿子。正因为爱,他希望儿子留下来,和他过同样的摆渡生活,正因为爱,他让自己变得卑微和讨好。然而这些并没有打动儿子。11岁的儿子想要有自己的生活。他突然明白,自己当年不也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离开了家吗?慢慢他学会了放下,不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的牵绊,把自己的精力收回来,用在继续自我探寻的路上。
我们现在做父母的,不是也都在做着悉达多曾做的事吗?我们以为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帮助他做决定、指导他生活、教他各种技能、告诉他很多道理就是对孩子负责,会让他少走很多弯路,却忘了孩子的人生负责人是孩子自己。该走的路,该犯的错,只有他自己走过了、犯过了,才能真正醒悟。我们的说教,只会徒增孩子的烦恼,让他或者失去自我思考和觉醒的能力,或者变得叛逆和无视。真的,道理或许是最没有意义的存在,唯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体验才最珍贵,也才能真正使一个人成长。
这本书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在浮华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奔忙,白天忙着上班,晚上还有人忙着直播带货。我们有时或许真的该停下来好好思索一下: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们的内心因为这些忙碌是变得更加富足了还是更加匮乏了?我们怎样回归自我的内在?希望每一个30+或者40+的人都来看看这一本书,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放弃掉那些不必背负的行李,以一种崭新的状态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