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报告1200字
作为一名一年级数学教师,当我合上《教育的目的》前四章时,教室里那些稚嫩的面孔不断浮现在眼前。书中“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句话如晨钟暮鼓,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教学——那些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那些反复强调的计算法则,是否真正触及了孩子们蓬勃生长的生命本质?怀特海关于“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自我发展”的论述,为我打开了一扇教育哲学之窗,也让我对一年级数学教育有了全新的思考。
怀特海尖锐批判的“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在我的数学课堂上也时有显现。记得教授“10以内加减法”时,我机械地让学生重复背“1+1=2,2+2=4”,课后却发现半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不知所措。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正是怀特海所反对的“灌输生硬知识”吗?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数学思维需要建立在具象体验之上。于是我开始尝试改革:将教室变成数学超市,让孩子们用实物进行买卖游戏;把操场变成数字王国,通过跳格子理解数量关系。当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地说出“我给你10块钱,橡皮3块钱,你应该找我7块钱”时,我真正理解了怀特海所说的“教育是让知识充满活力的过程”。
书中提出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教育节奏理论,为我重构数学教学体系提供了框架。在认识图形单元教学中,我首先带孩子们在校园中自由寻找各种形状(浪漫阶段),然后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特征(精确阶段),最后鼓励他们用积木搭建创意模型(综合阶段)。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使得班级里连平时沉默的小朋友都能兴奋地指着窗户说:“老师,这个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怀特海特别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对于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孩子,保持知识的浪漫色彩尤为重要。我在数字教学中融入童谣、手指操等元素,正是为了让抽象的数学符号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产生诗意联结。
怀特海反对将知识割裂于生活之外的观点,促使我打破教室的围墙。在教授分类与整理时,我布置了帮妈妈整理衣柜的实践作业;学习位置关系时,带孩子们在校园里玩寻宝游戏。这些教学设计使数学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符号,而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掩卷沉思,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如清泉冲刷着我固有的教学观念。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师,我们播种的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思考的火种;培养的不是计算机器,而是能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鲜活生命。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践行这些启示: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探索乐趣;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思维碰撞;少一些课堂局限,多一些生活联结。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一团能温暖童年、照亮未来的智慧之火。正如怀特海所言:“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而这,正是我作为数学教师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