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悉达多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3-02-17 20:54:23.0读后感546

  悉达多,一个高尚的婆罗门之子、一个坚定的苦行沙门、一个放荡的世俗人、一个智慧的圣人、一个悲情的父亲……他是一个人,也是很多人;他经历了一个轮回,也经历很多轮回……这都起源于他在不断找寻自我、又在不断迷失。

  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我”是悉达多出发的起点。作为一名优秀的婆罗门之子,他备受拥戴与景仰,可是他却无法让自己喜悦,于是,他放弃体面的生活,走上寻找自我之路。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找回“我”通常都会变成找回“本我”,悉达多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他认为佛陀乔达摩的法义或许并非其最宝贵最神秘的东西,佛陀的彻悟纪事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这恰恰是他要去体验的。于是自豪又充满渴望的开始世俗生活,拜妓女、商人、赌徒等为师,学习爱、欲望、赌博……历尽最世俗的一切,极尽欲望、欢愉、痛苦,酒后幡然悔悟,在不幸中、在癫狂中认清自己这么多年的“我”根本不是自己想要找回、想要成为的“我”。

  当悉达多经历了世俗,企图再次回到最初,他就那么去做了:回到送他到步入世俗生活起点的那条河、那只船那里,与那个船夫一起向河水学习。他也做到了,“我听便灵魂和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人们还说河边有两个圣人。他是被世人所原谅、所接纳、所崇拜了,但现实世界呢,谁又有义务责无旁贷原谅别人所犯的错呢?又有多人可以拥有第二次机会?有多人可以重新来过?我们找寻自我的过程没有那么宽的容错范围,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清醒认识现实、还要审慎行事,打有备之战,也要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可能,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太难了。
悉达多
  曾经,悉达多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思考、等待、斋戒三种本领,陷入世俗的温柔乡,他慢慢失去了它们,继而融于世俗、被世俗所裹挟,直至完全偏离了初衷。就像朝代更迭大多源于内乱,一个人的失败大多也是由于自身原因。悉达多拥有超出常人的毅力都流入世俗,更何况普通人。相比成功和幸福,我总觉得我们大多数承受痛苦、失败的耐力更高。可能,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悉达多寻找“我”,也在寻找内心的安宁,让我想到《鼠疫》里也有一个寻找安宁的人,是那个坚定的反对死刑拥护者(塔鲁),他奔走呼号,却发现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某些方面说自己无形中助长了死刑的实施,甚至自己间接地执行了……执拗于当下反而更容易迷失自我、走入极端;太过于追求一个极致的清晰的目标,反而让这个目标成为了它自己的反面,就像悉达多最后悟到的: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真的反面同样真实。

  一开始,悉达多放弃婆罗门之子身份本意寻找“超我”,误入歧途,又迷途知返,最后寻找的还是“超我”,不禁反思找寻“我”为什么那么难?或许,因为我们想要的是“完美”,而“完美”是不存在的、是可望不可即的。真的如此吗?《三体》中罗辑的梦中情人在现实世界只用一天时间就可以找到,我不惊讶于史强说“每类男人的梦中情人大体上是相同的”,却被另一句话点到:你心目中完美的人在别人心中不一定完美,在其他人来看可能有明显的不完美的地方。我们深陷于自认为的完美不可自拔,认为那是多么地不可企及,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眼界太过狭窄,放宽视野,那“完美”在旁人看来也可能只是稀松平常、缺点明显。这让我对自己偶尔的固执和坚持有所释怀了。

  寻找自我的旅程必然伴随着自我怀疑、痛苦、绝望,我们不断寻找自我,强调自己的感受,强调自我中心,寻找生命的意义,仍然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于是,又寻求一种安慰,生命本无意义的合理解释。我们游走于两个极端,分裂着渴望和谐,短暂的停留在平衡点,又不满于现状,但哪一种生活是更好的呢?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可能每个阶段都有当前的迫切需要或相对重要,抓住这个就足够吧。

  最后一句话共勉:愿你的生活,如所期、如所愿,真实而不拧巴。哪怕辛苦,也可以看见光亮,一直都是自己笃定的模样。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