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好的关系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05-14 13:45:33.0读后感5

  《好的关系好的教育》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詹大年先生和他的丑小鸭中学。刚开始读的时候,总觉得詹先生是一个理想化的校长,丑小鸭中学是一个理想化的校园。我也在内心反复问自己:“真的会有人愿意不计代价和成本去为那些‘问题小孩’构建一个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吗?”

  直到反复品读,看着詹大年先生在文中写的这句话:“教育,是不计后果的信任,是不知深浅的探索,是不怕牺牲的投入,是永不放弃的执着。”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内心仿佛被某种强大的力量击中。在量化思维渗透到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在风险计算成为本能反应的时代,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几乎被我们遗忘的真理:教育的本质,恰恰存在于那些无法计算、难以衡量、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真正的教育关系,是一场双向的冒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跃入信任的深渊,在未知中相互成就。

  教育作为“不计后果的信任”,首先挑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现代教育体系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过程标准化、结果可预测化,仿佛教育是一条生产线,输入固定的课程,就能产出符合规格的“人才”。然而,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雅典街头的对话,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言传身教,这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关系,恰恰建立在一种全然无保障的信任之上。教育者不知道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学习者不知道自己的投入能否导向成功,双方却依然选择相信这个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信任不是盲目的,而是对人性可能性的坚定信念。当一位教师面对一个屡次失败的学生依然选择相信时,当一位家长看着孩子走上非传统道路依然选择支持时,他们实践的正源于相信每一个灵魂都有其独特绽放的时机与方式。
好的关系好的教育
  “不知深浅的探索”揭示了教育关系中最为动人的冒险精神。蒙台梭利曾言:"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往往在未知的领域燃烧得最为旺盛。真正的教育不在于传授已知的答案,而在于培养探索未知的勇气。只有当我们敢于进入认知的不舒适区,真正的成长才会发生。教育关系的奇妙之处在于,师生双方常常在探索过程中角色互换,昨天的学生可能成为今天的老师,这正是人类传承的动态本质。

  教育作为“不怕牺牲的投入”,在当代社会尤其显得珍贵而稀缺。牺牲一词在我们的现代语境中几乎成为负面词汇,一切都被要求计算投资回报率。然而,教育的历史恰恰是由无数“不合算”的牺牲写就的:张桂梅先生的华坪女高、李政涛先生的“将生命活在课堂”,詹大年先生的丑小鸭中学,这些看似“不合算”的选择拓展着教育的边界。其实每一个教育关系中都蕴含着类似的牺牲——教师加班批改作业的夜晚,家长为孩子放弃的个人发展机会,学生为理想拒绝的短期利益。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教育投资是“延迟的资本”,其回报既不确定也不可量化。正是这种不求即时回报的投入精神,区分了真正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划定了育人和育分的界限。

  “永不放弃的执着”构成了教育关系中最坚韧的纽带。海伦·凯勒的故事之所以感动世界,不仅在于她个人的非凡成就,更在于她的老师安妮·沙利文那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在长达数周的时间里,她不断尝试与一个既盲且聋的孩子建立沟通,最终在“水”这个单词的手语中找到了突破口。这种执着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对每个个体学习节奏的尊重与等待。你在这样的等待中努力,而最终发现每个孩子花期各有不同,他们值得你去等待。所以,“在好老师眼里,没有优生也没有差生,只有学生。相信种子,相信时间,它们会告诉我们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詹大年先生说:“教育是满足生命的需求”,“探寻生命的真相,满足生命的需求,这是教育者的信仰。”这种信仰超越了计算,穿越了未知,承受了牺牲,坚持了执着。当我们以这种态度对待教育时,我们不仅传递知识,更传递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敢于信任,勇于探索,乐于奉献,永不言弃。这或许就是教育给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不是确定性的答案,而是面对未知冒险时的从容与勇气。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