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鲁迅无声的中国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05-14 13:46:39.0读后感3

  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里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的说话,勇敢的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这是选自鲁迅先生《三闲集》里的文章,是在一次香港青年会讲上的演讲内容。意在激励青年人要有创新、拼搏的精神,以当时的人们能懂的文字传达思想,正如他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所言:“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初读此文,使人震撼,再读不禁让人心血来潮。是啊,我们的青年,我们的学子,曾经心怀梦想,笔系天下。以凌云为志,笔墨春秋数十载,只为有朝一日实现冲天之志。然而,忽一日晴空霹雳,留恋的思绪不免油然而生,即将与恩师告别的不舍之情,与学友海阔天空下的难分之谊,都将成为人生路上的必修课。可是转念一想,人生不总是在大起与大落中一次次沉淀与历练吗?譬如我们即将面对的中高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每一个读书人最为崇高的理想。曾经,我们在母校这块肥沃的黑土地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然而实现理想也并非易事。恩师的栽培,辛勤的汗水,加之寒窗苦读的默默耕耘,都指望只在有一天能够结出累累硕果。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努力却是它的常态。
无声的中国
  曾记否,行走在那一页页史书里熠熠生辉的人物吗?他们曾凿壁借光,他们也曾闻鸡起舞。他们曾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他们依然活跃在文字里,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一个个彪炳史册,一再激励着我们:“十年寒窗苦读,必将一朝成名。”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就读于新庄中学意气风发的少年。依稀记得,当时临近中考,也意味着学习生涯即将要画上了句号。于是心中不免彷徨,徘徊于校园内外,忐忑于考场之中,万般滋味顿时涌上了心头。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生啊,总是在一次次艰难中一边摸爬滚打着自己渺茫的前景,一边也在困惑中悄悄的探索与寻找着自己不太甘心放弃的理想。

  因为家庭条件拮据,即使中考成绩全校第一也罢,辍学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恩师的惋惜,学友的遗憾,无不成为着当时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可是我深深地知道,我的学业已然走到了尽头。因为父母亲年事已高,无暇供我上学。再者,对于青春萌动的我来说,也不忍心看着父母亲再为我东奔西走。那一刻,我毫不犹豫地步入了社会。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它实现了呢?因为曾经数学课上受祁永良老师的激励与启发,后来有机会便接触到了《平凡的世界》一书。从此,《平凡的世界》一书里那个敢于命运抗争且从不放弃学习机会的孙少平,一直成为我乐此不疲且充满力量的的榜样。

  呵,管他呢!青春不外乎就是个拼搏二字。从此,田埂上,草垛里,直到与后来汽车驾驶室里昏暗的灯光下,都有我捧着书本津津乐读的身影。

  意难平呵,有一句话很有力量。生命的意义在于“得瑟”,从不折腾的青春,与咸鱼有何区别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于和扳手为友,与方向盘为生的我来说,假如没有文学爱好的话,或许我的精神航向从此步入沉沦,便随波逐流了。在世俗的光阴里,文学爱好仿佛是一个高雅且敬而远之的事情。虽然它立马不会给你换来丰厚的报酬,可是我想,有了文学热爱,便有了动力。有了动力,书本上的智慧,可以使自身的世界改观,可以见天地的悠远,能见生活的辽阔,方知自我的渺小。人生本身就是一场缓慢的马拉松,有了理想的坚持和澎湃的青春,便有了拼搏的动力,或许我们有朝一日可以看到沿途上的草长莺飞,也可以欣赏到长河落日的轮回。

  青春有很多种样子,唯有拼搏的样子最美。青春也有更美好的意义,唯有挥洒汗水则是对于它最完美的诠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青年人啊,愿我们永远激情四射,愿我们永远热泪盈眶。愿我们用澎湃的心,载起青春的活力。以青春之名,书写青春之事。以青春之事,铸就无悔人生。如此甚好,不负韶华,不负此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