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3-01-18 15:45:22.0读后感311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再到孙中山的“博爱”,道出了爱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无论家庭、学校、社会多么重视对孩子的爱,我们的孩子也接受了爱,但他们却并未真正感受到爱,更没有想不到要付出爱,甚至还出现了一部分忘恩负义、冷漠无情、心狠手辣的人。复旦才子投毒案、北大才子弑母案等骇人听闻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患有空心病的孩子,他们对活着的意义一片模糊。

  为什么在我们更加强调爱的年代里,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后,心里也许有了一些答案。

  《爱的艺术》虽然不是一本很容易读懂的书,有些观点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争论性,但书中关于爱的理论、爱的对象、爱的实践的许多观点能让人受到启发和产生共鸣。

  一、爱的定义

  首先,关于爱的定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因为是一门艺术,所以是需要学习的东西。人要学会爱,不只是学会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更重要的是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因此爱是一种能力。
爱的艺术
  爱能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爱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给予”,而不是“接受”,这种行为只能在自由中实现,而绝不能作为强迫的结果。这种观点跟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施比受更有福”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所以一个人能否具有爱,我们要看的不是他获得了多少爱,而是他能给予哪些爱。

  弗洛姆认为爱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一个真正有爱的人,他应该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在培养一个有爱的孩子的时候的着力点。如果一个孩子对周遭漠不关心,对事情缺乏责任心,对他人缺乏尊重,对外物缺乏了解,又怎样能让他对这个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产生爱呢?所以要培养孩子的爱的能力,不能只是单方面给予孩子爱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爱能唤醒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为何爱,如何爱从而主动给予爱。

  二、爱的对象

  其次,关于爱的对象。弗洛姆认为爱不只是爱自己以外的所有的一切,更重要的是自爱。自爱和自私不是同一回事,自私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己,对给予不感兴趣,只热衷于索取。而自爱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它来源于人们的爱的能力,也就是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

  假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地爱,他也会爱自己;假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懂爱。所以,我们在进行爱的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如何感受活着的意义和如何探寻成长的幸福密码。

  同时,也要警惕一些“无私”的爱,尤其是一些父母表现出来的带有欺骗性的“无私”之爱。这些父母是从无条件地爱孩子渐渐地发展成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的地步。其实这是一种扭曲的爱,孩子无形中承担着不能让父母失望的义务,接受的是在父母美德掩护下厌烦生活的影响。

  其实没有任何东西比被一个自爱的父母的爱更有助于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爱、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不要以爱的名义而扼杀了孩子学会爱的能力。

  三、爱的实践

  最后,关于爱的实践。弗洛姆认为爱是需要练习的。我们要从日常小事锻炼孩子爱的能力。那如何培养孩子的爱的能力?答案是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勇气。

  当我们总是以孩子年级小,功课压力大,阅历浅等作为借口而让孩子对爱的表现形式可以忽略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对孩子不信任从而在扼杀了孩子学习爱的机会。

  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机会去学会给予,树立他们有能力给予的信心,鼓励他们通过日常小事表达自己的爱的勇气,让他们发挥爱的能力,体会爱的动力,感受爱的艺术,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既能收到爱,也能给予爱的孩子,我们的爱的教育才能是一个完整的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真正激发学生进行爱的奉献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所以,在爱的教育的道路上需要为人师长为人父母的我们懂得更多爱的理论和实践途径,让爱的温暖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