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2-11-22 14:58:30.0读后感342

  为什么我们不再思考

  最近开始发现,我的生活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手机「控制」了。没错,是粗暴的「控制」,而并非「影响」。被手机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在这大量的时间和信息里,与之不对等的,脑袋中没有留下知识和思考,更多的是空白和虚无,影响了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并且,离开手机片刻就会让我感到一种不安感,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我好像患上了「手机分离焦虑」。

  正当我顺藤摸瓜去了解这症结背后的原因时,我发现了一本书。早在1985年,那个电视媒体蒸蒸日上的年代,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就对印刷书之后出现的电话、摄影、电视等一系列的新媒介,进行了溯源和剖析。虽然这本书,不可否认的还有一些翻译欠佳、中间拖沓冗余的遗憾,但是书中的思考,在经历电脑、手机、微信、抖音的媒介技术更迭之后,依然能成立,看完之后真的让人倍感经典。
娱乐至死
  比起沉浸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兴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大部分人,尼尔·波兹曼也真的可谓是那个时代的「人间清醒」了。

  媒介对内容的限定,塑造生活方式。

  书中的一个观点是,「媒介即隐喻」,其实我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不太理解的,总觉得作者有种故作高深之感,往后看,结合作者自己对这句话的延展解释,我才明白,其实这句话总结下来就是:「媒介对内容的限定,塑造生活方式」。再通俗一点理解:「媒介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

  在尼尔·波兹曼看来,媒介不仅仅是承载信息的载体,而更是塑造者。一些媒介的变化,都会影响人们思考方式以及话语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印刷术和电视的对比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这种变化:

  印刷术的书面形式,它要求它的生产者和受众都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论证和反论证的能力,所以印刷术时代,人们对于思维的呈现是严谨挑剔的,连贯且富有逻辑的。它造就了理性思辨的社会形态。

  电视则恰恰相反,因为各个媒体都要争抢眼球,所以电视的内容往往就充满奇观异景,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抛弃新媒介?不是,要理解并掌握它。

  对于新媒介的出现和对整个社会形态带来的影响,尼尔·波兹曼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毁灭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是专制、独裁,而是人们不再思考,长此以往大家会退化为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所有事物都成为一场滑稽戏,最后娱乐至死。

  但是他的初衷也并不是要我们抛弃新媒介,他也知道,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普及,这种趋势就是势不可挡的,抛弃则意味着与这个世界脱轨,抛弃也意味着不去创造一些新的可能性,固步自封。所以最后作者也强调,我们要做的是需要理解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的重要性,学习并且掌握这媒介背后的规律,在大脑里面建立属于自己的「防火墙」,过滤垃圾碎片的信息,用富有逻辑和体系的知识,构建智慧的大厦。

  后记

  看完这本书,我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离不开手机,这是因为媒介发展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导致的问题。所以我也释然了,「手机分离焦虑」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个时代的共性问题,或许不必过于自责。

  但是其实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不被媒介技术裹挟的大部分人,合理的引导自己的注意力,保持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技术为我所用。

  毕竟,思考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