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5000字

admin2023-01-18 15:27:51.0读后感380

  好书就像是一个哲思无限的高尚的人,你阅读它,真正地沉浸其间,你从读书中收获的,就好像是在同一个思想德行高尚的人对谈时,从高尚的人身上收获的一样。所以说,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非常荣幸在梅州市黄春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老师的推荐下,阅读到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后让我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的书,全书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取校园中常见的事例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书中不仅仅是众多心理学术语的简单呈现,而是用心理学解释校园教育中最常见的现象。在书中,总结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十分有趣,仿佛作者就在身边,设身处地帮你分析并解决难题。

  作者唐全腾是台湾一名一线教师,教国中理化十二三年之后,重新回校教书,从而让他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原理,总结出从众、单纯曝光效果、模仿等教育心理。作者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方面来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知识,细细读完,你会有惊喜的发现,原来旧知识下还有这么多值得挖掘深思的小细节,原来还有这么多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就像习得一个新技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它们会帮助你跨越难关。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给我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是第一种教育心理现象——从众。

  翻开第一章,作者把从众放在了首篇。“从众”是一个心理学的现象,百科上对这词的解释是: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从众没有好坏之分,但是确是非常普遍的心理学现象之一。从书中作者举例的张子乔同学的心理过程可以了解,当他感到明芳老师的期待与同学的认可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一开始是坚定的,可是当他被周围的同学影响,不得不或者内心深处的声音在慢慢地在动摇他认真学习的决心时,一时的不坚定会让他重回同学们的交际圈,但是也让他为以后的不坚定找到了借口。

  唐老师为了解释“从众”现象,举例了一个名叫子乔的学生是如何从一个优秀生堕落到一个差生的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何为“从众”。刚开始时,学生们的眼神慢慢的由聚精会神变得暗淡涣散,目光渐渐的从讲台上的老师移向抽屉里的漫画,剩下少数还想坚持的同学,却感觉自己的头一直在膨胀,膨胀到颈椎已经无法负荷它的重量,必须靠在桌上才能得到舒解。班上还有现在上课的人数已经只剩下个位数,而子乔一直是赖明芳老师的精神支柱。子乔是班上英语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因此赖明芳老师几乎只能对子乔上课了,好像也只有她才能听得懂,也只有她才愿意听。可是由于子乔对读书的积极态度,因此班上的同学都排挤她,因为她的行为威胁到班上其他同学的存在。如果大家都不读书,那么不读书就是一个常态,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问题,可是有一个人,这么不合作的,想要读书,她的“好”就仿佛在强调别人的“坏”一般地刺眼。这时的子乔思想已开始动摇,但在明芳老师的鼓励下,子乔终于又再度振作起精神。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她明白了,同学是一时的,只有自己会永远陪在自己的身边,不管原因是什么,现在不努力,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此时的子乔勇敢的做自己,不去理会同学们的杂音。可随着杂音的增多,她忍受不了被同学隔离的感觉,毕竟她只是一个国中生。子乔终于放弃了,她上课时回避明芳老师的目光,下课时总是在第一时间冲出教室,生怕老师又再找她去谈话。她完全融入进了不想学习的同学中去了,虽然她对周围那些同学聊的话题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她想到终于有同年龄的讲话对象了,感觉就安心许多。虽然在她的内心里,对于明芳老师,子乔难免会不时的泛起一股歉意。想着毕业之后跟老师忏悔,上高中之后再好好的认真读书,成功以后再把好消息告诉明芳老师。可是放弃坚持之后的子乔,还有未来吗?未来的事谁又知道呢?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的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带领学生,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多数人自然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的想要跟随。而对于“从众”现象,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表面,而是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记得在上一学期,学校举行运动会,班上15个男同学,14个同学都参加了比赛,唯独只有一位名叫小吴的同学没有参加,在训练场上,小吴同学只是在场外拍手叫好。作为科任老师的我,出于好奇,(因为小吴在学习上是他们班的种子选手)我便过去问小吴为何不上场参加比赛?小吴说同学们都没有叫我上场,可能由于自己不会打篮球吧。(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已种下了自己不会打篮球,也不可能会打篮球的种子而由于全班男同学都会打篮球,唯独他一人不会,就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可看到他能在场外为同学拍手叫好助威,不难看出他也有想成为运动场上一员的冲动。)于是我鼓励他说你没有去尝试,你怎么知道你不会打篮球呢?如果你也愿意上场多去训练一下,我相信你会比他们打得更棒呢?小吴同学朝我微微一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吴同学每天放学之后,还有周末、假日,都在积极的默默训练篮球。后来在一次体育课上,我无意发现到了小吴同学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的身影。而且一直体育足球绕杆弱项的他,竟在体育考试中拿下了满分。这就是“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下起到的效果吧。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努力让自己处于安全舒适的范围之内,排除可能会导致不利结果的因素,使得自己身处占多数的群体之中,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也可以从中体现。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从众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到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才可能对症下药,更好的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在我读完从众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我理解为引导好大部分学生,发挥从众现象的正面作用,从大多数人着手,把握好这大多数人的航向,使得他们成为班级学习氛围,道德品行的掌舵者,在正确又漫长的求学之海上,在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下,仍能够坚定地向心中圣地航行。我相信,尽管有几只迷茫的船只一时漫无目的的航行,通过教育引导和领袖精神的带领下,也能够让这些暂时掉队的船只慢慢归队。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带领学生”,感知所想,设身处地,而不是让学生屈服于教师的权威之下。

  读过这本书,我还理解了一些我原来不能理解的现象。

  1.习得无助现象

  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无心学习的孩子,他们上课精神涣散,表情呆滞。有的还沉迷于网游,不能自拔,对学习毫无兴趣。面对他们,我心里总是很不解,为什么风华正茂却不想学习?进而恨铁不成钢,对他们彻底失望。我认为这种状况他们自己该负主要责任。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无助现象”。也就是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塞里格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小狗放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中,然后是予以一个令小狗很不舒服,却不会致死的电击。小狗当然会在笼子里四处奔逃,但是多次努力之后,还是没有办法逃离笼子,于是只好放弃挣扎,乖乖的被电击。多天的试验以后,试验者发现,小狗在接受电击后,努力表现要逃离的时间越来越短,到最后终于只是抬了一下头,却没有做出任何想逃离笼子的表现。

  在看完这段文章后,我突然感悟到了学生从暗淡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无奈与无助。我突然觉得这些孩子们挺可怜,从心底生出想帮助他们的念头。

  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帮助他们是很难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心理学实验表明“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会影响个体日后遭遇困难时的表现。对于那些习得无助的学生,只要我们降低要求,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也许他们的成绩还是不能和别人相比,但是至少可以让他们对自己多一份信心,日后或许他们会后更多成功的机会。

  2.虚假的一致

  自从教以来,我也听到或见到一些学生公然和老师做对,甚至对老师有辱骂等侵犯性行为。更有甚者,在冲突后依然毫无悔意,理直气壮。这个时候,倒是老师显得更加茫然不知所措。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往往很难保护教师。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一个答案。这种现象可以用“虚假的一致”来解释。

  当一个学生(a学生)讨厌某个老师(A老师)时,他会利用聊天的机会,对其同学表示对A老师的厌恶。这时候就算b同学心中并不讨厌A老师,也很难对a同学说明立场。B同学会用比较中性的字眼来回应a同学对老师的批评。(几乎所有人都会用相同的方法来回应)然而这种中性的字眼却会被a同学解读为“对,我们的意见一致。”很多和老师冲突的同学都误认为“民意”在他那边,所以才敢公然和老师做对。我们平时面对班级时,如果经常采用一些表决、投票、阐述意见等措施,让学生知道“民意”在老师着一边,而不是在某个学生身上。相信这些学生的气焰会消减不少,也替老师省掉许多麻烦。

  3.单纯曝光效应

  在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班有个学生在订正的试卷上写了三个字“我恨你”。这个学生是五年级转来的学生,平常写作业很慢很慢,总是要有人看着,或者在旁边一直鼓励他,他才能将作业完成,而到了六年级他就干脆不写作业了。看到他试卷上的三个字,我找他谈心了,他最终告诉我:他恨他的爸爸,因为他总是催我作业快点写,所以我就在作业上写了这三个字。这样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师也这样催他写作业,也许他恨的就是老师,也许时间久了,他恨的就是这门学科,时间再久一点,或许他恨的就是到学校读书……这就变成了教育中所说的“厌学”了。看了“单纯曝光效应”,我开始反思,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动作很慢,能不能让他每天只要完成别人的一半呢,让他每天对这门学科知识有些接触,持续的接触一定会让他对这门知识有兴趣的。

  自从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因为自己此前的“无知”让多少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变得对学习不关心、不在乎。想着想着悄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增加了许多。在课堂上我不再无视那些孩子们的存在,开始理解、宽容他们,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上小小的成功和简单的快乐;课后,我开始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原因及学习上的困惑,倾听他们的想法,试着帮他们找回自信,迎接挑战。即便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及想要改变的愿望之后,我知道我更应该尊重孩子们,只有孩子们准备好要接受挑战时,这个挑战才会有意义。

  仔细想想,不止孩子们,我们成人在生活中也是常常会出现习得无助的现象。当面对困难时,我们曾经努力过几次?又真的尽力了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会遭遇到那种让我们真的无法摆脱的困境,真正绑住我们的,往往是心底那种懦弱、不愿努力的心态。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试着去接受它。”然而我们会不会太容易就承认环境是无法改变,而委屈自己接受呢?相信只要我们转变心态,战胜自己,便会柳暗花明!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痛苦也好,快乐也好,轻松也好,艰难也罢,我们都要阅读,起码做一些必要的阅读。阅读,让我们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唐全腾老师讲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从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将问题解决,而且事半功倍,解决了本质,解决得彻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副影响。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唐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视角,有操作方法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分理智和思考,少一份盲目和冲动。

  作为一名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教师不得不知的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