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教学风格多维解析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12-02 14:25:09.0读后感308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时不时的问问自己:“我在为谁培养人?我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该怎样培养人?”这是对自己灵魂的一种拷问,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与提醒。提醒作为英语老师的我,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要传递给学生什么。教育部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告诉我们:“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工具,而且应该通过英语学习达到育人的目的。”很庆幸自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努力通过自己的用心经营、精心设计让学生们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学习知识,努力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1984)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也是我努力追求的一种教学风格——寓“有意”于“无意”之中。

  何为“有意”:即,用心经营,精心设计。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会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意地设计更多的任务驱动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有意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合作和反思。在教研员工作中,有意地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各种教研和培训活动。

  何为“无意”:追求的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生成的无痕教育,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追求一种孩子们在课堂上真语言,真沟通,真表达,真交流,真生成。

  故我的教学风格——寓“有意”于“无意”之中,可以把它理解为:精心设计,自然生成;亦可以理解为:用心经营,水到渠成。这是我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与期待,也是我对工作、生活的态度与追求。

  我的成长历程

  生命中的“贵课”

  那是2006年寒冷的冬天,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招聘现场摆着东莞市教育局的招聘信息,职业中学、长安中学、第一小学、沙头小学……好多所学校的牌子摆在那里,不走寻常路的我把简历投进了“沙头小学”,只因这个学校的名字够恐怖、够霸气。经过层层选拔,我幸运成为现场唯一一个不用到学校面试就可以直接签合同的人,当时校长拿着学校的宣传画册给我看,我耿直的说了句:“画册的图都是可以随便P的,谁知道你们学校是不是真的这么漂亮!”我放弃了现场签合同,并要求到学校实地考察完再决定要不要签这份合同。估计这样的事情,只有东北女汉子才能干出来。
教学风格多维解析
  ➢教师生涯中的第一节课

  学校给了我这次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的机会,还安排了英语课给我观摩,之后的合同也顺利的签完了,校长问我敢不敢尝试上一节课给大家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信誓旦旦的说:“当然没问题”,当时心里还在想:“我堂堂一个英语专业八级的大学毕业生还教不了这群小屁孩,太小看我了吧!”于是自信满满的我没做过多的准备就潇洒的走上了我人生的第一个讲台,开启我小学英语教师的生涯路。那是一节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主要句型是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当时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句子能讲40分钟,那么简单的句子随便读几次不就可以了嘛!我走进教室,孩子们投来好奇和期待的目光,他们起初非常的配合,但好景不长,枯燥乏味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已经没有了耐心,慢慢开始出现学生的质疑声:“老师,我听不懂你在讲什么;老师,我不喜欢这个游戏;老师,你在黑板上写的是什么?……”甚至有学生走出自己的座位,就连玩游戏都没人理我了。莫名的无助涌上心头,跟我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可以说,这是非常失败的第一课,但它却是我生命中珍贵的课。

  它让我收起了自己狂妄的自大,开始追求“眼中有人,心中有爱”的自我,开始懂得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重要意义。

  出国学习的一节室外课

  2009年暑期,我通过了东莞市公派出国学习的考核,有幸赴澳大利亚墨尔本进修学习,一个半月的学习时间不仅让我感悟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也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通过一堂竹林室外课,唤醒了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探索。

  ·走进竹林

  “Don’t cut the trees.Don’t destroy the nature.If we don’t have the trees,we will die.”澳大利亚的一位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就连他们这里三、四岁的小朋友都会这样说。我有些怀疑,有些不解,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深入?为什么?是澳洲为了环保,让每个人、甚至会说话的小孩子都要背下来的吗?但当我走进一片竹林,听着Royal Botanic Garden的讲解员Catherine说的那一番话,我开始渐渐的明白了。

  Catharine带着我们走进竹林深处,让我们闭上眼睛,深深呼吸,静静的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不一样的feeling。那是一种幽静、深遂,亦或是一种碰撞、沟通,更像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和谐、微妙的感觉无以言语。大约两分钟后,Catharine让我们伸出手摸一摸竹子,rough or smooth?用脸贴在竹子上感受Warm or cool?用手用力握一下Soft or tough?用眼睛看一下Short or tall?等等这些,都是他与学生共同体验过的。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不知去过多少次竹林,看过多少根竹子,但这是我第一次用这种方式感受竹林,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竹子摸上去是那么的冰冷。突然间,我感觉自己像个残疾人,长着眼睛却不会用它来发现生活中的美;长着鼻子却嗅不到大自然的香;长着双手却感觉不到生命的温度。然而,这里的学生是用心灵感受大自然,用五官去体验大自然的。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爱上了大自然。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他们也非常自然地学到了很多单词与不同的表达。

  ·走出竹林

  走出竹林,想想我们的教育,是否还缺少那么一点点元素,那就是生活教育,澳大利亚的教育并不仅仅是learning by information,他们非常注重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by seeing,hearing,touching,listening,feeling。他们会让学生自己去种菜,学生有自己的菜园,他们种的菜旁边还附上说明牌,写有菜名、来自哪国等信息,学生每天吃着自己种的菜,根本不用多教,学生就懂了许多知识。这堂走进竹林实践的教学方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深刻启发——教育来自生活,更胜于生活。

  精益求精的全国赛课

  2011年,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录像课的比赛,当时的授课内容是五年级Unit6 In A Nature Park,B部分的Read&Write。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以及写作技巧,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There are…/Are there…?的句型描述大自然以及身边的事物。

  在自己的精心准备和东莞市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在这节录像中创设了颇具挑战性的辩论环节:教师想建座房子,不知建在乡村好还是城市好?让学生给我建议,学生积极的为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随后把热情高涨的学生引入辩论环节,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分为乡村和城市两个小组,他们进行了激烈辩论。辩论结束,学生们根据辩论的内容写一封建议信给我,用书面英语来说服我把房子建在哪里为最好。这一切的活动设计都是那么的精心而又显得水到渠成,第一次试课,学生在辩论环节精彩纷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很享受,于是提醒学校可以约拍录像的师傅,一切就绪。带着满满的自信,我走进了录播室,可往往事与愿违,这次录课失败了,学生举手率很低,很多时候听不懂老师的问题,更别说我自认为引以为傲的辩论环节了,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效果截然不同,我不好意思的送走录像师傅,决定再找一个班尝试,效果又不一样了,虽不像第一次试课的那般精彩,但也不会像上次录课那样失败。

  “备学生”,市教研员的三个字点醒了我,原来我那么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特殊性的一面,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水平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协助不同。

  一直以来,都自认为自己可以熟练地驾驭教材,但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忽视了课堂中最重要的角色——学生,借班上课的经历让我关注到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因此,我再次认认真真的考量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仔细研究每个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考虑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我发现我的学生只是学习人教版的教材已经吃不饱,我发现我还可以给予他们更多。于是,在那个时刻,我开始坚定的走上了英文绘本教学之路,对于课堂的精心准备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应该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