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型研究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3-01-01 18:46:38.0读后感241

  暑期,阅读相伴。捧着李伟平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细读品味,当读到“课外阅读指导课型”这个章节时,不禁感慨万分,这真是一份“迟到的阅读”。

  初探——一筹莫展

  今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为了和学校的阅读课题应景,挑战了从未接触过的课外阅读教学课题——《〈城南旧事〉阅读分享》。因上这类课型的教师不多,可借鉴的很少,毫无方向的我在广泛查阅资料后,结合《城南旧事》主题思想,确立为这一堂分享课的主题为“离别”。课堂中,我从著名音乐家李叔同作词的歌曲《送别》引入,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叙书中的“离别”景,品作者的“离别”情,诉自己的“离别”意。然,精心准备后的一次试课,却让我发现本该交流氛围浓厚的分享课冷冷清清。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巨大的反差,心头还是有点堵。

  课后,我的指导老师——教研室魏清香主任,和我细分析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是“离别”这个分享主题没能把书本和孩子们的阅读体验联结在一起。虽说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不少阅读体验了,但大部分的阅读还是停留于书本的表面,他们对于“离别”这个主题缺乏体验或是体验不深。
小学语文课型研究
  再探——拨云见雾

  鉴于试课失败的原因,我舍去了“离别”这个分享主题。在反复阅读《城南旧事》,深入了解作者林海音的写作背景、生平之后,结合书本的作品特点,我这次确立“童年”为分享主题,并在课前制作了一份阅读分享单。《城南旧事》写的是作者林海音的童年往事,以“童年”作为分享主题,基于书本,接近孩子的生活,拉近了孩子与书本的距离。

  第二次试课,在充分引导孩子回顾故事内容后,聚焦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品情节、悟童年,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从而反思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课堂氛围来看,孩子们总算有了分享的兴趣,心里稍松了一下。但魏老师的一句话,让心头片刻的舒心又紧绷起来:基本设计可以,但分享课的味儿没有出来。

  三探——柳暗花明

  分享课的味儿怎么才能出来呢?当我苦思无果时,魏老师建议我融合学校的阅读课题——递进式课外阅读实践。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满脑灵光闪烁。在魏老师的指导下,我结合学校的阅读课题,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微调,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最强大脑”——浏览原著,回顾内容;二是“我型我秀”——聚集情节,精读华章;三是“我思我悟”——对话心灵,品味童年。同时,基于学情,对学生的分享形式也进行了引导,可以是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也可以是制作读书卡、画思维导图、人物传小报,或是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许是环节的设计吸引了学生,许是分享的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第三次试课终于成功了。

  阅读——永远不迟

  在《小学语文课型研究》书中,李伟平老师介绍了“成果交流课型”也就是阅读分享课的教学实施策略。他从育人价值、系列化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展开逻辑、教学建议、课例与评析五个部分展开阐述,为阅读分享课指明了方向。当中有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不管我们采用什么形式或运用何种途径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依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适当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当初两次试课失败的原因不就是因为没有依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没有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方式的指导吗?心里不由得感叹,要是早点读到这本书就不用绕那么多弯路了,这真是一份迟到的阅读!

  但,沉浸于书中,更感慨这是一份迟到而不迟的阅读。因为在李伟平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型研究》这本书中,不仅公有课外阅读教学课型,还囊括了拼音课型、识字课型、阅读教学课型、习作教学指导课型、听说教学系列课型、语文学科综合活动指导课型6类课型,且课型分类比较有系统性。每一种课型的阐述都采用理论加案例的形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指导性。阅读这本书,你会对课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会领略到李伟平老师团队对教材独到的解读,你会因与书本碰撞产生的火花而心飞扬……

  正如高尔基所言:“学习——永远不晚”。那么,就让我们共携那份永不迟到的阅读,徜徉阅读的美好,并于美好之间谱写成长的曲调,迈向教学花开的彼岸。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