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11-27 19:51:21.0读后感644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世界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同时也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和提出者。基于她在亲自创办的“儿童之家”中多年指导和实践的经验,以及长年累月对于儿童及其自发性游戏、学习和同伴交往等的观察梳理,在总结提炼后提出“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她倡导学校应该围绕着儿童,创设符合他们发展需求专属烙印的环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设计的蒙台梭利教具等,直至今日仍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促进作用。此外,她还撰写了很多的幼儿教育专著,如《蒙台梭利教育法》《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的教育》《发现孩子》《家庭中的儿童》和《童年的秘密》等。在这些专著中,有很多对当今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仍然有着积极影响的名句,如“成人应该敬畏儿童”“我看见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人类的高贵来自于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等等。在她的诸多专著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在1936年一经出版就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迅速成为当年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蒙台梭利在书中,第一次以不同的视角呈现,清晰、生动而详细的向人们娓娓道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着一直就存在但未被发现的“儿童的秘密”,让世人第一次揭开儿童成长的面纱,逐步深入走进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世界,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掌握教育儿童的科学方法。

  一、把握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作为新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以儿童为中心,要积极顺应儿童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天性而育,守护他们“纯洁而又非常敏感的心灵”,给予“按照儿童的心理需要充分地生活”的权利。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抚养者、家庭成员、环境等的影响,因此会呈现不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需要顺应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既不可以超前,也不可以滞后,科学而适宜的把握他们成长的敏感期,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持续助力。“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性,即与获得与某种特性相关的暂时的本能指导。”蒙台梭利提出,儿童的发展存在诸多的敏感期,如口手敏感期(0~3岁)、感官敏感期(0~6岁)、动作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秩序敏感期(2~4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和文化敏感期(6~9岁)等等。
童年的秘密
  如有些儿童大概会在半岁左右出现喜欢吃手、咬玩具、咬人或者会把自己抓到的任何东西送进嘴里,很多家长会认为这很不卫生,殊不知这是儿童口腔敏感期的表现。口腔敏感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持续的时间不一样,通常会在两岁左右缓解直至消失。在此期间,家长需要做的并不是一味的阻止孩子的吃手等行为,而是对小手以及其他玩具、物品等做好有效的消毒,避免长时间的触碰,口水的分泌等导致细菌的滋生。同时明白,“吃手”是孩子自我满足和自我安抚的一种方式,可以为孩子带来舒适感的同时有效缓解焦虑。此外,孩子也是通过口腔探索逐渐打开感知精彩万千世界的大门,这是他们把自己和世界有效链接的重要媒介。如若在这阶段,口腔探索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那么会给孩子带来不自觉的吃手、咬某个物品等不良行为。由此可见,敏感期的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不管是学前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都需要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有着充分的了解,科学的针对不同的发展敏感期,提供恰当而适宜的教育,如此不仅能帮助儿童心理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还能让他们某些方面的能力获得较好地发展。

  二、创设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提到自己创办的“儿童之家”,是“在那些干净的教室里,有装饰着花朵的低矮窗户。仿制现代家庭的各种微型家具、小桌子、小扶手椅、漂亮的窗帘,儿童可以自己打开的矮窗以及橱窗内存放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教具。”她认为“儿童之家”中家具的布置,器具的摆放、玩具的设计等,都是基于儿童需要精心创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依托操作、摆弄、讨论和分享等获得很多发展机会,同时也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被称为是“无声的教育”。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环境是儿童发展需要的“真环境”,能够积极有效的促进儿童认知、思维、智力、想象力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环境这门“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和育人作用,与儿童一起,创设生成性环境、自主性环境和趣味性环境等“有准备的环境”,共同布置班级区角、主题墙和盥洗室,以此满足儿童在与环境互动中的操作探索、观察学习和交流分享目标的达成,打造全程、全员和全面的“全环境”育人新生态,铺就儿童成长底色,实现儿童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充分发展。

  尤其,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心理环境的创设。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的知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明白:夸赞、欣赏和信任是一种正能量,能带来个体行为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当儿童获得来自教师的赞美和认可时,他会从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中得到莫大的支持,并由此肯定自我价值,进而逐渐获得自信和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想起我国的《学记》中的“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活动中为每位孩子提供更适合的心理氛围,由此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那么教育教学的效果一定会达成“事半功倍”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儿童创设和谐、安全、轻松和舒适的心理环境,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乐观、自信大方的品质,这将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鼓励儿童独立自由探索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获取经验,如此才能获得发展,她把这种经验的获取过程称为“工作”。“没有工作,儿童就不可能形成他的个性,就会违背他自己的正常发展的方式。”蒙台梭利这里提到的“工作”实质就是指儿童的活动。正是在儿童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他们在对物体的反复操作中认知得以发展;在不断“试误”后,重新梳理、调整和操作,并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经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成长等等,如此细想活动的实质,其实和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蒙台梭利和陶行知都精准的指出并强调了“做”对于个体发展的特殊意义。

  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在活动中的主动和自觉,我们鼓励他们“做中学”。首先,它能很好的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因为是儿童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就有动力持续到最后;其次,儿童的注意力、眼手协调等获得发展;第三,这是儿童寻求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认可。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成人对儿童活动的“人为干扰”:对儿童行为的随意叫停、违背儿童意愿的包办代替、对儿童活动的指手画脚……,蒙台梭利也说过,“儿童身上那些与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被成人所制止,成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种防御心态,却反而认为自己确实对儿童有着无私的爱和奉献的精神。”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工作”的意义所在,不妨尝试明确任务后让儿童自主决定、操作和完成。鼓励儿童大胆的独立自由探索,为他们搭建一日生活成长“脚手架”,充分挖掘每位儿童的潜能,培养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明白不教就是最好的教育,真正做到“站稳10分钟”和“该出手时就出手”。

  《童年的秘密》带来的启示远不止上述的这三点,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的精神,不断发现“儿童的秘密”,把新的启示融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如此才能把儿童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