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2-11-17 14:25:09.0读后感496

  再次捧起这本书,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于老师在书中写道: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正如他所说的,他的文字真实,但又于真实之中见真知。他说到的问题,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困惑;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让我们感到语文教学是那样的真实自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也要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追求这样永恒的本真。而他的本真,源自于热爱。

  一、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仔细想来,觉得说得颇有几分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回忆我们自己的语文求学生涯,我们记住的又是什么?是老师的分析、讲解?还是自己完成的某项作业?恐怕都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并善待学生,不断地激励学生,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都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二、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语文课堂的教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教学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课堂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引导,要建立在老师耐心、和蔼的基础上,于老师就是这样在课堂上不紧不慢地引导孩子们学习的。他不但和蔼、有耐心,而且教学方法得当。在引导、点拨的过程中不仅有鼓励,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孩子们就知道怎样解决了。

  于老师在课堂上诠释了什么是教?就是教学生学。什么是启发?就是像给猜谜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出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

  在教学中,老师的“配合”,还体现在发自内心的动情的鼓励上。适时的真诚的鼓励,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更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

  三、“五重”教学,立足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于老师用一颗童心对待孩子,对待语文,用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这“五重”,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回归,不仅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非常有效。

  于老师一生致力于认真钻研儿童的学习心理,用一颗童心对待语文教学,对待儿童,将“五重”教学运用到每一节语文课中,为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镀上了幸福的色彩。

  四、微笑教学,教学的最佳境界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曾说:于永正老师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但我深深地体会到,于老师微笑的背后,需要有宽容的品格、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锲而不舍,一定会渐臻佳境;正如登山,只要奋力向上,只会离山巅愈来愈近而不会愈来愈远。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育不能只读一本语文书;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加善待学生的艺术,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比处理教材、传授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语文教育的质量。于老师一生对小学语文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了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热爱教育,有宽容博爱的胸怀。在教会学生不断积累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慢慢感悟,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努力去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