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内在动机:自主掌握人生的力量》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2-10-18 14:46:46.0读后感2350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内在动机:自主掌握人生的力量》,这是一本世界心理学史上的经典书籍。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爱德华·L.德西,他是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他与理查德·瑞安共同创建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动机理念之一——自我决定论,是位列当代最杰出的200位心理学家之一。另一位作者是理查德·弗拉斯特,《纽约时报》科学和健康版前编辑,其领导的团队曾获得普利策奖。

  书中告诉我们,内在动机就是让人主动激励自己的东西,即人们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这件事。要撬动人们的内在动机,就要满足人们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那就是自主、胜任和联结。只有满足这些需求,特别自主的需求,才能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正如面对工作,很多人只是作为“工具人”,机械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因而他们失去了自主,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面对全新的一周,他们只会对繁重的工作,感到焦虑。没有自主的人生,又谈何快乐。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关于自主的一些思考。

  在选择中支持自主

  书中说,人们对于自主感和自我决定感或许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需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感到他们的行为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由某些外部来源强加的。生活中,我们要自主,首先自己要支持自主。支持自主,提供选择是它的核心特征,有意义的选择能够产生意愿,内在动机便开始点燃。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之所以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巴学园把孩子们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选择的机会,给予他们满满的尊重。学校要来一台新电车当教室,他们可以选择报名到校目睹电车来到学校的场景;一天的学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开始;上课跳韵律操时,孩子也可以选择自己觉得自然的方式走动......而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也写到高一的队列比赛承办权交给全年级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满意的班级来承办。投票过程如火如荼,最终承办班级也在全班齐心协力中,解决了一个个的难题,承办了一场精彩又具创造性的队列比赛。由此所见,选择支持了自主,人们自愿地去做自己选择的事情,并能全心全意享受事情本身。如果比赛是由学校全权安排和控制,学生又怎能激发出如此强烈的内在动机,满腔热情地去投入到队列比赛中呢?艺术教育家罗伯特·亨利说:内在动机存在于“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正如书中的研究结果说的这样,支持自主的情形对儿童有解放的作用,而控制的情形反而削弱了儿童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
  作为一名教师,支持自主,就要理解学生自主的心理需求,提供有意义的选择,激发其内在动机,让他们能参与到决策中,愿意去做自己选择的事情,并能沉浸其中,用心体验,进入美妙的心流状态。

  在整合中走向自主

  我们生活在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只有内化社会中的价值观和规则,才能适应社会。书中说到内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摄,内摄就好像全盘吞下一条规则,而不是消化它;另一种是整合,是内化的最佳形式,也就是,你将某条已经内化的规则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接受,愿意主动地去遵守。人们内摄某种规则,会认为所做的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被强迫的。而内摄的结果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伤害,比如压力、焦虑甚至崩溃,严重削弱内在动机。而只有通过整合规则,内化于心,人们才会主动地承担无趣但有意义的事情,并愿意承担事情背后的责任,走向自主。

  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作业完成得也不错,长期得A,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的优秀学生。然而某一段时间,孩子的作业情况不再是A,而是B。跟家长沟通,那名家长焦虑又生气地说,平常写作业,她都会严格要求,写不好,就要重新写,直到写到她满意为止。而这段时间,刚好她出差了,没有了她严格的监督,孩子开始放飞自我,作业情况也越来越不理想。可见,妈妈的控制只会严重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这名学生只是内摄了要认真完成作业这条规则,他觉得他这样做是被他妈妈强迫的,并不是他的意愿。他只是在她妈妈高压的控制下一点一点地内摄到他的行为当中。他一旦没有了妈妈的控制,便不会自主认真学习,只会马虎对待。后来,我跟这位妈妈建议,换一种支持自主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不要用控制的语言去命令孩子学习,只需要告诉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重要性。后来,孩子慢慢地激发了内在动机,主动学习,体验到了良好学习习惯带来的快乐。

  人们具有各种心理倾向和能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成长和发展。只有通过整合,把规则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我要”到“我想”,这是人们实现自主的开始,撬动了内在动机,才会产生更大的意愿主动承担无趣但重要的事情,即使在失败面前也能承担相对的责任,采取健康的应对模式。

  在控制中做到自主

  我们都知道,环境对于人们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决定怎样的人生样态还是人们自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使人们产生情绪反应的刺激物并没有普通意义。只是人们自己给遇到的刺激赋予自己的意义,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在生活中,控制、威胁等外部环境时有出现,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而控制并不是隐忍,而是接纳,接纳周围的一切,让自己能放松理智地思考身边的环境。

  比如音乐家贝多芬虽然面临失聪的恶劣困境,但最终也能走出意义非凡的人生。如果他只是沉溺于自己的不幸,那么伴随而来的肯定是沮丧、焦虑、痛苦,甚至是崩溃,因为在这种痛苦的环境中,他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但贝多芬却能在灵敏的听觉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醉心于他的音乐世界中,响彻世界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他失聪后创作的。贝多芬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于他认清现实,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在恶劣的环境中做出自主的选择,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正如书中所说的,控制情绪,就是一个重新评估的过程。此过程,自己要重新感知自己,重新解读环境,重新思考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即使是面对压力、控制等环境,也能在情绪中重新认识周围的威胁,做出自主的选择。

  作者德西认为,自由意味着真正的自主,意味着有自主的意愿,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握。对每一个人来说,自由自主地活着,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点燃内在动机,热爱所热爱的,做个快乐自由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