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5000字

admin2022-11-24 14:53:31.0读后感363

  当看到《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的名字时,作为教师的我忍不住想往后翻看,想知道芬兰的教育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让芬兰教育成为全球第一?

  当我读到:芬兰中学生在OECD的2007年公布的“国际学生教育评量”(PISA)数理成绩上,虽不是第一,但也只比第一名的中国台湾少一分而已,并且在前两届评量中,都位居第二。芬兰学生竟然能在数理能力上足以和亚洲学生平分秋色,让欧、美、亚洲等各国,每一年都派出不少教育团到芬兰来,想好好了解芬兰老师在学校是怎样教的,学生在学校是怎样学的,才能用比大家都少的学习时数,创造出比大家都更平均、更优异的成果。我也不禁好奇,芬兰只是一个小国,怎么会创造出如此先进的教育?

  (一)人性化思维,一切平等的教育理念。

  芬兰教育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一切平等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书中讲到: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他们不需要创造出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天才,要的是能与大家相处的人才,不求燥进,不管形式,以人本为出发点。这种非精英的教育,培养出的是一个个具备健全人格的正常人,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人人具备一份平静的心态。

  二、人人平等,不竞争的芬兰教育现状。

  (一)平等的教育资源。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类似于大陆的快班、实验班),孩子满七岁才入学,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作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等。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师生群体所拥有的多种焦虑、竞逐,在这里都不存在。

  学校之间不排名次,老师之间不绩效考核,老师们自己管自己,这实质是领导对老师们的信任和尊重,因为每位老师和学生,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想想我们的教育,前些年,上级重视学校之间的排名,每次开大会时,校长们在下面坐着,聆听着上级领导在台子上念考试成绩。考好的校长心情愉悦,考不好的低着头,仿佛自己是学校的千古罪人。回到学校,校长开始在学校的全体教师会上公布各科的考试成绩,各率逐一公布,排队。考试不好的老师心里压力非常大。然后对成绩不好的班级教师,领导对其逐一谈话。高度地在乎成绩名次,致使老师们最害怕接收成绩不好的学生,特别害怕智商不正常的孩子,害怕班上平均分太低。只要学生考试不好,老师就叫家长来学校,有的老师对家长狠批一通,说学生怎么不好,家长对学生不管不问,不负责任,家长就像做错事的学生,从那以后非常害怕到学校,非常害怕开家长会,造成家长和老师关系紧张。学生更是害怕老师,厌倦这门老师的课,厌学装病不上学。

  为了取得较靠前的成绩名次,有些老师对家长做工作,希望孩子放弃参加期末考试,致使这些学生从小就缺乏自信,将来走向社会都还觉得自己是个不怎么样的人,这种自卑的心理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当然,竞争在有些方面会刺激事物的发展,我们提倡适度竞争,提倡多劳多得,但竞争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老师们怕那些作业不写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辛苦干一年,因为班上这三两个学生考的个位数成绩,让班上平均分一落千丈,很是没有面子。为了取得好名次的成绩,有些老师想办法,期末考试时桌子挨的近一点,好学生和差学生邻桌,考试尽可能抄,这样总成绩相对高一点。改作文成绩时,如果哪个老师认识自己学生的笔迹,很可能会给高分,总之,成绩不一定是绝对公平的,成绩排名把老师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激化了,有了好的经验,大家也不想毫无保留的分享,生怕别人超过了自己。考试完,校长们盯着考试排名,考好了上级表扬,优秀教师名额多分几个,考不好的,优秀教师名额少给几个。学校领导给老师们绩效考核,考好了钱多拿一些,考不好的,钱拿的少,还觉得丢脸没面子。同理,在各种活动中,上级都给各个区各个学校排名次,做得不好的,学校的领导还要在大会上表态发言,我相信这些校长他们心中的苦水是无处倒吧,因为每位老师和每个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校长们根据考试成绩,对考好的老师笑脸相迎,这些老师成了所谓的领导眼中的红人,考不好的班级的老师,学校领导三天两头找老师谈话。成绩把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搞得紧紧张张,大家的心都被拨得躁动不安。这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排名,对师生家长的伤害,大家都有目共睹。

  我想如果像芬兰这样,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那将是美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尽可能的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兴趣点,适度地激发学生的正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阳光地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每一天都活得比自己的昨天更好,进步更大,这就是不错的教育。无论接受什么样的学生,老师都把他视为自己的孩子,不嫌弃,无忧无惧,我们老师都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不看重名和利。当然,更希望上级完善考核的标准,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我们的学生,从小就会远离焦虑,坦然地面对生活。实际上,真正能调动老师积极性的还是精神层面的,老师们也渴望得到上级领导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关心。教师是个良心活,每位老师都很努力,很认真地工作着。适度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更提倡合理的竞争方式,必须尊重弄人性,尊重每一个生命。

  确实,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不一样的,也许有的学生确实不是学习的料,但是他积极阳光,热爱生活,也许他干别事有一技之长。也许他体育好,也许他勤劳勇敢善良,也许他会吹一口动听的笛声,也许他会做其他人都不会的事情......总之,人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无人能替代。我们没有必要非逼着孩子们从小就获得优异的成绩。美国的孩子从小早早放学,作业很少,抄写的任务很少,但是人家有后劲,大学后获得诺贝尔奖的大有人在。人生是个马拉松,要往长看,往远看,不能只顾暂时的眼前利益。

  芬兰教育选择回归人性最基本面,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这是我们当代的教育人应该思考的,对完善人格的追寻是要从小培养的。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重视学生心灵的教育,学生从小就会具备完善的人格,具备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冷漠,不是只会考高分,而不懂得感恩的人。不至于看到路上有老人摔倒而不敢去扶,就不会出现那些只知道向家长要东西,而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了。只可惜,我们的高考题都是一张张的卷子,而不是去真正考察学生的心灵,而美丽的心灵永远比成绩重要。

  (二)任其发展,不禁止管制的教育模式。在芬兰,青春期的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起,女生们就开始化淡妆,涂睫毛膏或挑染头发,所有青少年们该有的青涩、自我,芬兰孩子都有。但师长却任其自然发展,没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反倒鼓励孩子们表现得落落大方,成熟自得。而在我们国内,有些学校制定很多校规,女生不得留长发,不得染发,不得抹口红,不得看不该看的内容等等,可是越是制止,青春期的孩子们越是好奇叛逆,偷偷抹口红,偷偷看不该看的东西,表面上看什么都没有,实际上什么也没禁止住。而芬兰确是任其看,然后及时适度引导学生,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及时对比思考,将来走向社会时学生们反倒能更好的面对生活,解决问题。

  (三)课时少,作业量少的教学现状。芬兰孩子的上课时数,比起多数国家都少得多,功课从没有多到做不完,周末或假期的作业不会让孩子忙到不能好好休闲。他们寒暑假就是放松休息的假期,甚至,根本也没有什么寒暑假作业。他们的数学教学方式灵活多元,着重题型的理解与课堂的讲解,而不是反复做习题、写考卷,也不会多占用到其他课程,能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的内容,就不需再花额外时间去重复演算,而是让学生有自行消化吸收的空间与时间。我们国家提出了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应该也是希望老师少留作业,让学生们有自己自由的时间,有自己愉快的童年,让我们不要用考试和刷题来捆绑孩子。学习并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他们需要玩耍,需要快乐地体验生活。法国的学生课时少,可是他们喜欢随意画画,所以,法国出了许多时装设计师,自由的画画,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有了自由的时空,学生才有时间去思考,去成为独特的自己。

  (四)芬兰人先见“林”,再见“树”的教育模式。芬兰人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希望能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对整个学门与科目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就是所谓的先见树林,让学生放宽眼界,经过教育最基本的认知阶段,建构起日后深入学习、终生学习的兴趣。当他们养成有心持续学习之际,师长们再将需要专研的“树”,经过整理后循序深入教学。而不是在学习初阶段,为了一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一磨再磨。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的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的自信心,学习快乐而不单调。

  拿芬兰的“花式溜冰课”基础教学来说,老师先在一堂课里示范、教导好几样姿势、技法,且一个动作顶多教8到10分钟就换另外一个动作。短短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就会接触到四五种技法和概念。基础游泳班让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样地在开朗、轻松的情境下,先“玩水”,而不是马上学“游泳”。不是一直强调要学什么自由式、蛙式的“标准”动作,而是先让大家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乐逐浪,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自行换气、轻松游泳的乐趣。眼看孩子们在历经一段好像没有真正在“练习”游泳的课程后,她们却真的好喜爱去上游泳课,不仅学会了游,学会了跳水、潜水和自信满满的在深、浅水区换气前进,还随心所欲地从蛙泳变仰泳、仰泳翻成自由式,一举游上三五百米。这种看似既不严谨,又不要求动作标准,而用体验、鼓舞法的“玩乐’教学,却能让孩子们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鱼得水般地畅仔细推敲芬兰的基础教育,的确是运用了很多元、很重视人性的方法与模式。我想到了关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我们看小说时,都是先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囫囵吞枣地读,一口气看完,而不是对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深究。当我们长大以后,有了生活的阅历,忽然明白了小说里很多意味深长的话语的含义。而阅读的兴趣却在大量囫囵吞枣、耳濡目染的阅读中形成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随了我们的一生。而我们的有些语文老师,一上来就教生字写生字,讲解课文,深挖中心句,背诵课文的中心思想,把课文讲的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学生连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没了。我们的一些数学老师,反复练习一种解题方法,学生们达到了随手即来,甚至是自动化的程度,可是学生思考的比较少,缺乏了探究的兴趣,即使考试得了满分,没有创意,这些计算,将来只要输入一定的程序机器都可以代替做的,这又有何意义?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感情的参与,机械的训练又有什么价值呢?

  书中写到:如果在“见树”的过程中,反复再反复地练习、考试,而最终目的是要能压倒周边竞争者,那学习与教育启发人性良善的层面,以及希望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反而在孩子年幼的阶段,就从制度层面上被否定。一段一段的机械式操练,固然能让孩子们一时之间在分数上比个高下,但是嫉妒、自私的种子却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对启发与养成一生的学习乐趣毫无帮助,只能让大家在害怕输在起跑点的阴影笼罩下,焦躁不安,反而看不到学习过程这一片片美丽的学问森林。

  有时我们在乎错了零点几分的名次,而不去体验做事的乐趣。例如拿了亚军就觉得没有冠军开心,现在想想:孩子参与任何一项活动,如果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就已经很满足了,何必去在乎第几名呢。班级里那么多学生,无论任何学生考得好或者是坏,努力了就不遗憾,学生的兴趣是最主要的,那样学生就会只向内关注自己的真实体验,而不是去一味地在意成绩。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少一分,你将与大学无缘。可是,我们是否看到,不上大学,也一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当个超级大厨也一样能为社会做贡献,当个外卖小哥,也一样快乐满天......

  书中讲到“先见树”的教学方法,让不少学生在反复操演、磨练的过程中间,觉得自己没有“天分”缺乏“慧根”、没有“兴趣”,而中辍、放弃了某一项科目与课程,最后让一片原本可得如此遥不可及、事不关己,使学生不能自然养成最终的学习乐趣,折损了理想中的学习成果。我深有感触。我们总是不断地训练学生,不断地刷题和考试,结果,有些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掉队,到六年级已经差的比较远了,等到了初中、高中,几乎什么都听不懂了。我参加过高中的毕业会考的监考,开考十分钟,班上多半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我提醒他们快点写,不要睡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让我睡觉吧,我什么都不会,还不如睡觉呢!这些学生完全放弃了学习,哪里还会有学习的兴趣?他们觉得自己就不行,就不是学习的料。高考时,有些学生只考试自己擅长的科目,学习不好的科目,直接弃权不参加考试。

  (五)用生活教育,激励后进生学习的兴趣。芬兰教育不放弃掉队的学生。当学生不想学习时,老师们不采用强迫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而是让他们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时,再到学校里继续学习。如果社会是学校的延伸,那么学校学习的东西,将是社会所需要的。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时,学生的学习是非常自主自觉地,那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时机。这是我们当今教育对待后进生非常重要的一条渠道,是值得探究的。

  当然,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完美与绝对的。芬兰教育尊重人性,不追求精英教育,没有攀比。但是,适度的竞争也是必要的,但是怎样竞争,怎么样尊重人性,以人文关怀为主,让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类的善良和美好,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