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2-09-22 13:35:24.0读后感1005

  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他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也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

  中国有句古语曾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沟通可以是一剂温暖人心的良药,也可以是伤人于无形的尖刀。生活中的“恶语”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有一些隐蔽的“恶语”,可能不是很容易被甄别,如随意评价、指责、嘲讽、说教、任意打断、拒不回应、否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恶语”,也就是“暴力沟通”。当我们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否定他人,就很容易对信息接收者造成情感上和精神上的伤害,有些时候这种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比肉体的伤害还要痛苦。

  每每当提及到非暴力沟通,我都会想到书中讲到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
  克里希那木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观察”就是在指我们需要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看到了什么?而不是当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时候去评论别人做了什么。如果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体,别人就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当我们做为观察者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去观察某一个事件或人物,仅仅观察就足矣,不需要我们再去做一评价。

  “感受”是指表达感受,我们需要清楚表达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是喜悦的、难过的、受伤的、痛苦的、开心的、孤独的、慌乱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如“我觉得这个项目做的很糟”和“这个项目没有成功,我有点失落”,请大家细想一下这两种表达方式哪一种能把自己感受更直接的表达出来呢?如果我们是信息接收者的那一方,我们更喜欢听到哪一种表达方式呢?当我们把感受表达到位,清楚地表达感受的时候,沟通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需要”是指我们在沟通中哪些需求导致那样的感受。我们都知道感受源自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行为的看法,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往往是争辩或反驳,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信息接收者可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往往会责备自己或他人、体会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出现责备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内疚、惭愧;当我们出现责备他人的时候,可能会触发争吵;当我们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中理解尊重、支持、认可;当我们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想他们生气伤心可能是因为需要理解和支持。

  “请求”是指当我们在沟通中,为了更好的结果,要清楚的描述具体的要求。首先,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明确谈话的目的,请求反馈,然后了解他人的反应。这里稍微需要注意的是,在沟通中我们一定要区分请求和命令。一旦信息接收者没有能力完成我们的请求,提出请求的人如果对他进行了批评或指责,那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做为信息接收者听到命令,一般只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做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做命令。因此,一定要注意区分“请求”和“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改变他人,而是重视双方的需求,帮助我们与人和谐沟通,将沟通的重心落在双方的感受和需求上。让我们用和谐的沟通方式感知彼此,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尊重与支持,让我们充满爱和能量。非暴力沟通的实践起来可能有些难度,但是还是想借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