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09-04 15:35:18.0读后感569

  在钟灵毓秀的徽州大地上,孕育了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被称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作为同是徽州人,我感到无限的荣光。陶行知的很多教育思想可以说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等教育理论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变革性的历史意义,对今天的教育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于是怀着对陶行知的敬仰之情,暑假里我走进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行知睿智深沉的教育思想以及求真、务实、博爱的教育精神。

  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一)以生活为核心,培养智障孩子的生存能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观点。什么是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好比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与2016年新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培智学校课标功能性体现要以生活为核心,要体现在学生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不谋而合。对于智障孩子而言,生活的经历比学习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来得更为重要。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有意将生活引进课堂,使教学情境生活化。比如教授《叠被子》一课时,我就将学生带到宿舍,以一名学生的被子为例手把手地教授学生怎么叠被子。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教授知识,比在课堂上纸上谈兵的说教更有效。教师把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使学生通过看和做来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以生活为主体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检,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生存能力,从而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
陶行知教育名篇
  (二)以爱为导向,培养智障孩子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

  智障孩子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智力发育不全,外表奇形怪状,很多人对这种“歪瓜裂枣”样的孩子嗤之以鼻,甚至还会嘲弄和讥笑。有的孩子家长会因为家里有个智障孩子脸面丢尽,往往都会禁锢、约束智障孩子的活动空间。这就造成很多智障孩子敏感、胆小、狂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他们感受不到社会和父母对于他们的爱,也享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更感受不到作为人存在的权利。作为教师这时就要对智障孩子倾注更多的爱心,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改善他们的不良情绪,引导他们爱生活,享受生活。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带着他们走向大自然,闻闻花香,听听鸟鸣,感受春风拂面、春雨如丝的温暖绵柔。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他们的关爱活动中,体会社会给予他们的爱心和帮助,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兴趣,从而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

  二、爱洒特教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在“爱满天下”光辉思想的映照下,我们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和亮节。而“爱满天下”四个字的真谛对于培智教育而言有了更深刻的诠释。有句谚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智障孩子可能就是那一群“难看”的孩子。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爱他们的残缺,爱他们的笨拙,爱他们身上一切“难看”的特质。爱,让老师面对这些智力不全的孩子有了更多的包容,让老师在智障孩子身上投入更多赏识的目光。爱,也让老师沉下心来静静等待智障孩子们迟来的进步,爱,让这份艰难的特教事业闪闪发光。

  三、创造改变教育形式,创造成就美好未来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储备,而且还有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革新的精神。陶行知先生指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很要紧的。”智障孩子由于智力缺陷,造成学习动机较弱,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课本教学,那么智障孩子的学习效果是很低的。这时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景,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智障孩子积极融入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游戏,让孩子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也可以让智障孩子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相互帮助的良好品德。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发掘智障孩子潜能,比如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音乐律动、绘画美工、运动保健等知识元素,让孩子们勇于尝试,从而发掘他们更多的天赋和才能。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对于智障孩子来说,他们要实现的目标可能更多的是实现自立,对于从事培智教育的教师来说,我们要实现的目的是为他们走向社会,能够立足于社会考虑,让他们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如果为了单纯的教而教,那我们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是让智障孩子作为人存在这个社会的价值,让智障孩子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研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精神,摇动智障孩子的思维意识,推动智障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唤醒智障孩子淡薄、封闭的精神世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