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活在课堂里读书心得体会1200字作文

admin2025-11-16 20:49:46.0读书心得2

  《活在课堂里》全书共七辑,涵盖了“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教师发展的课堂”。读后,我似乎找到了原来生命持续升级的可能。在阅读中能清晰的看到课堂已有的样子、应有的样子、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将来的样子,教师生命的样子,以及活在课堂里的生命的样子。

  书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第二辑“设计的课堂”。课堂从什么地方开始?李教授的回答是:从设计开始。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便是对生命的设计。对于教学内容设计,书中写道它涉及三个具体问题:一是“我为什么要教”。为什么“我”要在此时此地此堂课,针对这些学生,教这些内容?二是“学生什么要学”。学生为什么要在本堂课上学这个内容?三是“什么已经不需要教了”。如果人生一样,教学最难的地方之一,就是取舍之难。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所谓的教学机智,很多时候,不是教什么的机智,而是不教什么的机智。
活在课堂里
  书中这段关于内容设计追问的三个问题,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触颇深,仿佛被点中了备课与教学中的核心穴位。它简洁而深刻地提炼了我们在设计每一堂课时,内心真正应该反复叩问的关键。

  从“教什么”到“为什么教”:回归教学的本质与价值感。以往备课,我们常常一头扎进教材和知识点,琢磨“怎么教”的技巧,却容易忽略更根本的“为什么教”。教师要跳出具体的知识点,从更高维度审视:这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发展、素养培育乃至人生成长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它的“育人价值”是什么?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解决学生的某个真实困惑?还是搭建通往下一个知识节点的关键桥梁?找到这个“理由”,教学才真正有了灵魂和方向感,教师的讲授也才更有底气,而非仅仅完成教材任务。第二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更是直指教学的核心痛点。我常常苦恼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却很少系统性地、真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学这个对我有什么用”。这绝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考试要考”,而是要挖掘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点、未来发展潜力的连接点,揭示其内在的趣味、挑战或实用价值。当我们能清晰、有力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传达给学生时,学习才可能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驱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个问题:“什么已经不需要教了”。这简直是教学智慧的巅峰体现。文本精准地戳中了现实困境——我们总担心漏掉什么,力求面面俱到,结果课堂臃肿不堪,重点模糊,学生消化不良。真正的教学机智,恰恰在于勇敢、明智地做减法,在于精准的取舍。“依据来自于学生”这句话是金钥匙。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进行扎实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通过预习、前置任务或课堂诊断,他们展现出的起点在哪里?只有基于真实的学情,我们才能果断地砍掉那些“学生已会”、“可自学”、“非核心”的内容,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聚焦在“最近发展区”的关键冲突点、核心能力的培养点上。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对学生深刻的理解和信任。

  作为一线教师,这段话是极好的备课指南和反思工具。它提醒我在设计每一节课前,务必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灵魂三问”,尤其是要克服“知识贪多”的惯性,勇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断舍离”。唯有如此,我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目标清晰、价值凸显、重点突出、直击要害,也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有价值、学得有效率。这不仅是教学技术的提升,更是教学境界的升华——懂得不教,方为真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