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800字
初读加缪的《局外人》,差点半途而废,弃书。还好书友们互相敦促,使我没有错过这本伟大的小说。开头所谓的平铺直叙流水账的写作手法,把我再次拖入如魔都这个2025年的漫长夏日一样的潮热的热烘烘的昏头昏脑中。
书的上半部分是从主人公:碌碌无为的小职员默尔索在得到养老院通知母亲过世后,赶往养老院守夜,参加母亲的葬礼,然后一如既往的过着他的日子开始的。直到在海边度假时,“我感觉天门洞开,烈火如雨,倾泻而下。于是,我又对准那具已经了无生气的肉体开了四枪……而这四枪,就像是我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叩了四下。”这部分的内容读第一遍时昏昏欲睡,甚至怀疑封面上的宣传语:为二十世纪整个西方文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是否言过其实了。
下半部开始默尔索被捕,关进了监狱,经过了审讯,公开审判,成为了死刑犯,一直到结尾被法兰西人民判处了死刑。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他的各种内心独白以及与辩护律师、检察官、法官、以及神父对话。读到这里,我的脑子渐渐清醒,慢慢走入了他的内心世界。那些看似平淡的话语,第二遍细细品读时,才感受到了其中的深意。

如果说上半部默尔索表现的生活态度基本都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冷漠地与周遭保持着局外者的距离,那么下半部对于自己的案子,默尔索也成为了局外人,从检察官到律师,再到法官甚至公开审判时候前来围观的人们,他冷眼看着他们对自己简单的案子偏转着方向的讨论。“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像是我自己在看着自己。”经常对自身其中的场景跳脱出来,站在一旁观察周遭,客观的仿佛如同正在阅读此书的读者。
检察官在法庭上扬扬得意地发表着洋洋洒洒的正义之辞,指出他之前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在母亲死后就去看喜剧电影、游泳和女友约会等种种行为,简直罪大恶极,给他贴上冷酷无情,道德恶魔的标签。“阳光底下无新鲜事。”这情节从古至今,多么熟悉的桥段,网络上现实中每天依旧都在上演。
一个游离与人群之外的人,不按照世俗的“游戏规则”和道德规训过日子,就要受到集体主义的讨伐,甚至杀死。默尔索他早就看出了人生的荒诞,所以他拒绝被同化。虽然他被判死刑后给自己讲道理,“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区别,因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别人都会继续活下去,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但是“我的推理中让我有些尴尬的,是我想到我还要活二十年时,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可怕的激动。”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许的确毫无意义,可还是值得一过的,只要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默尔索的游离感,就是他的无声反抗。他拒绝表演悲伤,拒绝和世俗定义的“坏人”保持距离,甚至拒绝承认爱情。他知行合一,不说谎(摘抄一段后记里加缪对撒谎的定义:撒谎不仅仅是说假话,事实上,尤其是当你说的不仅是真相的时候,你就在撒谎。在人心灵的层面上,说出的内容比内心感受到的更多,就是撒谎。)不乔饰,不迎合任何人。
如果说被判了死刑他都说服自己认了,那临刑前神父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诫终于令他忍无可忍的爆发。他对着神父“将心底喜怒夹杂的悸动一股脑儿地浇注到他身上。”“他的神情不是如此地确定吗?然而他所有的确定,还抵不上女人地一根头发。他甚至连自己是不是活着都不能确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都是确信的,比他确信,对我自己的生命和这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是的,我有的,也不过是这种确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
杀死我的肉体,拿去;杀死我的精神,不行!
默尔索用他的真诚,捍卫着自己的独立意志,遵从本心的活,且只活在当下。他解构了绝大部分按部就班,机械化生活着的人的荒诞的人生,嘲讽了集体主义的虚伪和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颐指气使,但同时也真实消极地滑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这是一种英雄主义吗?我认为这份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我愿意相信,他只是还没来得及从深渊爬上来却被判处了死刑。加缪对他的虚弱与坚强,消极与积极的情节安排自有他的深意。默尔索的结局是悲剧,可他却说“大家都是幸运儿,这世上只有幸运儿。”如此接近死亡的时刻,“我也一样,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从头来过。”读到这里,几乎忍不住要泪目。一个早就确信人生如此荒诞的人,却在临死前准备好把一切头从来过。这不正是一种人性的高贵与伟大吗?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让我们在下一本书中找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