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阳光读后感1500字
《金色阳光》是由邹雷所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部融合了纪实文学特点而创作的儿童文学小说。
本书以三个小学生在暑假,跟随中国援非医疗队探亲团前往坦桑尼亚共和国桑给巴尔岛,探访中国援非医疗队为背景,主要记述了他们在暑假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在桑给巴尔岛上的奇特见闻以及自身的成长。
本书的第一个优点是详细介绍了桑给巴尔岛上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它为读者们提供了一架望远镜,通过阅读,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进一步了解非洲这片大陆、坦桑尼亚这个国家、桑给巴尔这个岛屿。无疑,桑给巴尔岛是遥远而充满神秘色彩的,但在作者流畅的叙事过程中,红疣猴、石头城(书中描述的并非南京城,而是《一千零一夜》中家喻户晓故事“芝麻开门”中“萨桑王国”的原型)、印头鱼(吸盘鱼)、拔掉门牙的传统、非洲蚂蚁、香肠树、海钓大剑鱼、巫医治病等故事都生动有趣地跃然纸上,读来毫无枯燥之感。
当然,本书的主题既然是宣传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先进事迹,那么医疗队帮助当地人民化解疾病痛苦,挽救生命的故事,自然也是重中之重。此类故事主要有:急救小朋友误吞硬币、诊治唇腭裂、抢救主动脉破裂的古巴医生、运用中医针灸之法治疗偏头痛、尿床和(屈指肌腱狭窄型)腱鞘炎等。这些故事充分彰显了中医的神奇疗效以及中国援非医疗队医生们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
本书的第二个优点是巧妙地设置了主人公的身份。三位主人公均是小学生,其中之一的袁非是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小记者兼播音员。另一位李思尔则是学校摄影社团的负责人。如此设置袁非、李思尔的身份,便于他们在到达桑吉巴尔后进行深入的走访,通过她们的口来讲出所见所闻。毕竟大人们要忙于各自的工作,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当地情况的。相对于肩负推动情节发展重任的两位姐姐,袁非的弟弟袁军也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活跃气氛。相较于相对懂事稳重的姐姐们,将“‘钱袋’弄丢,随意怀疑他人(丢斧疑邻)”这一情节安排在他的身上,无疑是更加合适的选择。通过描述袁军认识的变化,小说更加富有教育意义,也更充满了孩童的天真烂漫之气。
本书的优点之三在于文字优美,行文流畅,此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在此不必赘述。本书第12章节——《印度洋里学游泳》就是范例。
谈完本书优点,再谈些个人的粗鄙之见。一是全书各章节篇幅呈前少后多之势。以第13章节——《椰子树医院的见闻》为分水岭,前面各章节的篇幅平均为6—7页,其后各章节的篇幅在10页左右,个别章节甚至达到12页。这固然与后续章节中主要介绍援非医疗诊治案例有关系(篇幅短则可能无法讲清楚病案),但考虑到本书的读者以小读者为主,从便于阅读的角度出发,可否适当调整行文布局,让全书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篇幅上更加均衡。二是在情节设计上,为了更加突出援非医疗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作者安排了袁非、袁军的父亲袁爱国在当地外出急诊过程中,因车祸不幸去世。相较于全书前25个章节相对轻松欢乐的基调(除第4章节祭扫援建坦赞铁路中国专家公墓外),在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的最后,安排这一情节,显得有些突兀。再结合全书儿童文学的定位,是否可以考虑修改成其他受伤的情节,哪怕伤情严重一些。
总的来看,《金色阳光》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开拓了小读者的眼界,宣传介绍了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先进事迹,弘扬了充满大爱的国际主义精神。也让小读者们了解到世界之大,并非全然是充满希望、和平与发展的沃土,自然而然地引导小读者们思考这样一个命题:是伟大祖国给大家带来了安全、保障与未来,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小读者们的爱国之情。
我想评价儿童文学的最高标准,应该是小读者们是否喜欢。从我家大宝——一个刚上小学三年级的男生,一口气阅读3个小时,并反馈“这本书非常好看”这一情况来看,这本童书无疑是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