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500字左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关于“靠阅读扩充知识”的论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之路,也让我对“教与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为一名始终坚信阅读力量的语文老师,从一年级接手班级开始,我便将阅读置于班级教育的核心位置:“书香少年”的评选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书香家庭”“书香家长”的表彰搭建起家校共读的桥梁,亲子共读成为班级日常最温暖的风景。如今,这份坚持已开花结果——孩子们不仅养成了每日阅读的习惯,更将阅读的感悟融入日记创作,半数同学的日记生动鲜活、见解独到,字里行间满是思维生长的痕迹。
最近两个月,我与孩子们共同开启了名著共读之旅,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让我在班级里两个特殊的孩子身上,看到了阅读赋能成长的鲜活例证——李同学和魏同学。他们如同硬币的两面,却因阅读收获了同样的优秀。魏同学内向沉静,不善言辞,却有着极强的钻研精神,文字是他表达思想的最佳载体。他的阅读世界充满了科普杂志的奥秘,课余时间总在琢磨小发明,观察花草栽培的规律,研究土壤的特性,甚至在玩耍中遇到难题,也会通过阅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每次批改他的日记,都像翻开一本小小的科研笔记,记录着他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而李同学则截然相反,他活泼好动、伶牙俐齿,思维敏捷且敢于表达。他痴迷历史书籍,尤其钟爱《三国演义》,不仅读得通透,更乐于将书中内容转化为实践——每个月都会主动组织同学进行三国故事演绎,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历史人物、情节的理解。这两个孩子,一个在科普阅读中培养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一个在历史阅读中锤炼表达能力与思辨精神,却有着共同的闪光点: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对知识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孩子们的世界纯粹而充满好奇,阅读为他们打开了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既能让他们触摸到先进的科技发展,也能让他们穿梭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在阅读中,他们不仅被动接收知识,更主动思考、大胆提问,让知识在脑海中“周转”起来,思维得到锻炼,视野得到开阔,大脑的潜能被充分激发。李同学和魏同学的成长,恰恰印证了阅读是拓展思维、提升综合素养的最佳路径,它能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然而,孩子们的成长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自我反思。面对魏同学关于科普知识的连环提问,面对李同学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探讨,我有时会因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而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过一丝厌倦。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警钟般提醒我:在这个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绝不能固步自封。想要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首先要做不断成长的追光者;想要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自己必须先成为掌握整片天空的“房子主人”。作为语文老师,我不仅要引导孩子们阅读,更要以身作则,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多读专业书籍,夯实教学根基;多读文学名著,提升人文素养;多读科普、历史类读物,拓宽知识边界,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回应孩子们的每一个提问,才能与他们在阅读的世界里平等对话、共同进步。
阅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对孩子们而言,它是获取知识、滋养心灵的源泉;对教师而言,它是自我提升、精进教学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让我更加坚定:未来的教学之路,我将继续以阅读为桥,与孩子们一同在书海中遨游,在共读中成长。我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阅读引导方式,让阅读真正成为班级的文化基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我,也将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中,成为更优秀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