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读后感1000字
近日,阅读了《史记•夏本纪》中的《大禹治水》,深有感触。
在远古时代的帝尧之时,中原地区由于黄河泛滥,造成水患。洪水滔天,淹没了庄稼,吞裹了丘陵,“下民其忧”。
在这种情况下,尧决心消除水患,于是下令寻找能治水的人。群臣与四方部落的首领推荐了鲧(gun),尧并不看好鲧,但当时确实没有更好的人选,于是就任用鲧来治水。
鲧治水九年,洪水也未能平息。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代行天子的职权,巡视天下,发现鲧在治理洪水过程中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任务当儿戏,就将鲧正法于羽山。
尧去世后,舜询问四方首领,寻找能担当治水的人才,部落首领一直推荐鲧的儿子禹。于是,舜就命令禹:“你去平定水土,要努力干好。”禹下拜叩头,他并不因舜处置了自己的父亲而嫉恨在心,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
禹为人敏捷,待人有礼,做事认真,“其德不违”,生活简朴,“其言可信”,恭敬勤勉。
面对滔滔洪水,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鲧“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带领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在人迹罕见的地方,都留下他的足迹。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使天下人得到了安宁的生活。
经过舜的进一步考查,最后“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真正地把禹选定为接班人。
舜在选拔人才和决定接班人方面的决策,体现了古代贤君识人用人的能力和智慧,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
一、舜不计较出身,重人品,看表现。
舜面对治水难题时,并未因大禹是治水失败者鲧之子而弃用。鲧以“堵”治水九年无功,按常理其子也可能是无能之辈,但舜看到的是大禹“为人敏给克勤”的特质,且对治水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舜的决策告诉我们,选拔人才应打破身份的标签,注重个体本身的品行,着重看他的工作能力
二、考查接班人,注重观察他对事件的应变能力。
鲧治水依赖“堵截”的传统经验而失败,而大禹提出“疏导”的新思路。舜没有因“堵截”是过去的常用方法而固执坚持,反而认可大禹顺应自然规律的治水理念。这体现了舜在选拔人才上的新思维:就是不追求经验,注重看效果,看能力,看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舜在选用人才上,采用选拔、考查、培养多重方法。
舜对大禹的任用并非选定就万事大吉,而是给予其施展能力的空间,放手让禹去治水,在实践中考查其工作能力。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开九州,通九道”,用实实在在的治水成效证明了自己。舜在选定接班人的决策中注重能力、看重实践,追求效果。选拔不是终点,而是以信任赋予机会,再以成果验证选择,给人才成长的时间和锻炼的空间。
四、舜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的任用干部的政策。
舜有自己的儿子商均,但他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有治国能力的禹,说明舜的内心是宽广的,他大公无私,心底坦荡,任人唯贤,是一代明君。
综上所述,舜选拔大禹的决策,是出于公心,不被表象、经验、偏见所左右,本着看品行,看表现,看能力,看实践,看效果,而后决定取舍。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
大禹对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处处以社稷为重,以人民的利益和疾苦为出发点,建功立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公心,自发地为人民做事。他没有要创造“政绩”,要搞“面子”工程的私念。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