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
在这个激情似火的夏季,读罢李镇西老师《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脑海中总浮现出两个词:童心、幸福。书中字字句句,尤其是他的教育理念:“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如暖阳穿透了功利教育的重重迷雾,照亮了教育最本真的方向——守护童心,回归心灵。在当代教育以分数为圭臬、以“优秀”为终极目标的喧腾洪流中,李镇西的声音如一股清冽山泉,将“幸福”二字郑重地置于“优秀”之前,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艺术,在于让每一颗心灵在舒展的成长中收获幸福的滋养。师生同理,只有保有童心,孩子们才能从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只有葆有童心,老师们也才能在执教中收货幸福感。
李镇西的教育艺术,其核心在于对“童心”的深刻理解与虔诚守护。他视童真为无价珍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走进这个世界。”童心不仅是教育的起点,更是整个教育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它要求我们以孩子之眼观世界,以孩子之心体察世界——这种视角的转换,蕴含着对生命独特性的敬畏与对成长节奏的尊重。孔子有言:“因材施教”,李镇西的童心哲学正是这一古老智慧在当代的深情回响。这教育哲学要求我们如农人般耐心,懂得不同种子需要不同的土壤与阳光;它让教师成为孩子世界的探索者与同行者,而非塑造者与评判者。犹记得,2023节毕业生朱某浩同学刚进到高中时,一直质疑学校的管理制度,故意制造一些小矛盾,对于第一次远离家乡赴县城重点高中读书的他来说,肯定是不习惯,我耐心地给他讲进入非义务阶段读书后,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对自己负责,为了实现梦想要如何自律?如何伴有童心,也要逐渐走向成熟?他毕业时曾这样评价我:老师,您首先是学生的班主任,然后才是学校的班主任,您特别能理解自己的学生,所以我也特别喜欢语文,喜欢文学,高中求学阶段能遇到您感觉特别幸福。听到这样的评价,作为老师的幸福感不也就油然而生了吗?
当教育在童心的光辉照耀下重新启程,“幸福”便自然成为其最丰硕的果实。李镇西旗帜鲜明地指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他和学校年轻老师谈心时,说:“作为普通教师,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世俗的名利——‘优秀’呀,‘先进'呀,‘学科带头人’呀,‘特级教师’呀,我们理应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们价值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这些‘优秀’你都没有,也不要紧;我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啊!这也就够了。”此处的幸福绝非肤浅的欢愉,而是心灵在自由舒展、潜能得以发挥后获得的内在满足感与价值感。当你关注的重点是你的教育对象时,孩子们感受到被尊重与信任,其内在动力才会如泉水般涌流,幸福自然便成为优秀的副产品;当孩子们给你无数的正反馈时,你的幸福感会比获得各种荣誉更持久。就在写这篇读后感时,有种神秘的力量促使我又把2025届毕业生写给我的贺卡全部看了一遍,看着孩子们写满了感谢及祝福,这让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的,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关键的是和孩子们同频共振,葆有童心,才能幸福满满!
守护童心,包括孩子们的童心,也包括老师们自己的童心,两者都守护好了,那么也就守护好了教育的灵魂之根。当教育回归心灵对话的本源,幸福将不再是奢侈的想象,而成为师生们成长路上的真实风景。李镇西的箴言如晨钟暮鼓:“教育首先是人学。”这提醒我们:教育不是塑造标准件的冰冷流水线,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彼此照亮、相互成全的温暖旅程。
让教师的童心回到孩子的视角,重新审视那片被遗忘的星空。当每个孩子都能如其所是地舒展生长,当幸福成为教育最自然的馈赠,我们才真正抵达了教育艺术的神圣殿堂——在那里,童心是永不熄灭的灯火,幸福是教育航程最动人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