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报告2000字
暑假期间,再次捧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本书分为八章,分别是《做什么样的班主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班级管理人性化》《日常管理自主化》《个案处理个性化》《集体生活特色化》《高效学习有方法》及日记摘抄228则。魏老师把自己比作埋头种地的农民,捧读此书,仿佛跟着一位深耕教育田野的老农,看他如何在班级这片土地上播撒智慧、浇灌耐心,最终收获一片蓬勃生长的绿意。书中没有华丽的理论堆砌,字里行间都是接地气的实践与思考,让我这个在班主任岗位上摸索多年的教育者,既找到了共鸣,更获得了“拨云见日”的启发。
一、把“舞台”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成长的“自治社区”
魏书生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班级不是班主任的‘自留地’,而是学生的‘共同家园’。”他提出的“班级岗位责任制”让我印象深刻——从“黑板管理员”“窗台美容师”到“纠纷调解员”“日记批阅员”,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责任田”。有个细节让我动容:他会让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负责“班级日历”,每天在黑板角落写下一句鼓励的话,这个看似微小的岗位,却让许多学生重新找到了存在感。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班级管理模式: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大到班会主题,小到扫帚摆放,总觉得“只有自己盯着才放心”。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依赖,我却越来越疲惫。读完这本书后,我试着在班级推行“岗位认领制”,让学生自主申报、竞聘岗位,甚至允许他们根据需求增设新岗位——比如有学生提出设立“课间噪音监督员”,还有人主动承担“绿植认养”工作。短短一个月,班级氛围明显变了:以前需要反复提醒的“桌面整洁”,现在成了“桌长”的骄傲;以前吵吵闹闹的课间,“监督员”一句“大家小声点哦”就能让教室安静下来。原来,当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责任感便会自然生长,而班主任也能从“保姆”的角色中解脱,转而成为“引路人”。
魏书生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这里的“不管”,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制度建设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他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公约》,从“上课发言要举手”到“值日生要关灯”,每一条都由学生讨论、投票决定。这种“规则自定”的方式,让遵守规则从“被动服从”变成“主动承诺”。我在班级试行时,有学生提出“作业晚交可以申请‘缓冲期’,但要说明原因”,这个建议既照顾了特殊情况,又培养了诚信意识,比我单方面规定“迟交罚抄”有效得多。
二、用“平常心”看待差异,让教育成为“慢炖的粥”
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魏书生的态度格外从容。他在书中写过一个故事:有个学生上课总爱画画,屡教不改。他没有批评,反而请这个学生负责班级黑板报的插画,还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聊绘画技巧。渐渐地,这个学生不仅上课专注了,还成了班级的“美术达人”。魏书生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教育者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而不是拔苗助长。”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心态。曾经有个学生经常拖欠作业,我急着“解决问题”,当众批评、请家长谈话,结果他越来越抵触,甚至故意不交。读了魏书生的做法后,我换了一种方式:放学后单独留下他,没有提作业,而是问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沉默了很久,才说“妈妈生了弟弟,家里没人辅导,有些题目不会做”。原来,他的“调皮”背后藏着无助。后来我每天抽10分钟给他讲题,还让他担任“作业小助手”,帮同学解答简单问题。一个月后,他不仅能按时交作业,还主动帮老师收作业。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不是“攻坚战”,而是“共情课”。当我们放下“必须马上变好”的焦虑,才能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用理解和信任搭建沟通的桥梁。
魏书生对待“差异”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后进生”的态度上。他不搞“一刀切”的要求,而是让每个学生和“过去的自己比”。他会让学生每天记录“进步日记”,哪怕只是“今天主动和老师问好了”“上课没走神”,都是值得肯定的“小胜利”。这种“纵向比较”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而不是被“优秀生”的光芒遮盖。我在班级推行后,有个总考倒数的学生在日记里写:“今天我数学考了52分,虽然还是不及格,但比上次多了10分,老师说我进步了,我很开心。”看到这句话,我忽然懂得:教育的意义,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让每一株小草都能自信地向着阳光生长。
三、于“细节”处见真情,让班级成为“有温度的家”
魏书生的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管理理念上,更藏在日常的细节里。他会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在生日当天送上一张亲手写的贺卡,上面写着“你今天又长大一岁啦,老师相信你会更棒”;他会在冬天提醒学生“穿厚点,教室门口的热水瓶里有温水”;他甚至和学生一起在教室后面种了几盆蒜苗,看着它们一天天长高,成为班级共同的期待。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让班级充满了“家”的温暖。
我试着在班级践行这种“细节教育”。每天课间,我会留意学生的状态:看到有学生趴在桌上,轻声问一句“是不是不舒服”;发现谁情绪低落,递上一颗糖说“甜一甜就好啦”。有个转学生刚来时很内向,我注意到她书包上挂着动漫挂件,就和她聊喜欢的动漫角色,慢慢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后来她在作文里写:“老师记得我喜欢的动漫,就像记得我的名字一样,这里让我觉得很温暖。”
魏书生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里,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他坚持和学生“商量着办事”:开班会前征集主题,春游时让学生投票选地点,甚至连班级窗帘的颜色,都让大家一起决定。这种“尊重式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我在班级尝试时,有学生说“希望班会可以多些游戏环节”,我便和他们一起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辩论”,原本枯燥的“安全教育”班会,变成了大家喜欢的“情景剧场”,教育效果反而更好。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阳台上的绿植上,那是这届毕业的学生们赠送的,叶片上还沾着清晨的露珠。魏老师“把学生当人,把班级当家”: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差异,用耐心浇灌成长,用细节传递温暖。作为班主任,我们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业绩,只需在日常的教育田野上,播撒理解、信任与爱,终会看到每一颗种子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