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800字
三毛,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流浪文学”的奠基人,让无数的读者沉醉不已,旅行与读书是她生命中两颗一级星,快乐与思考都夹杂在其中。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她的第一本书,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实的描述,却有一种让人心安的作用。书中描述的撒哈拉沙漠上的异域风情与三毛夫妇在沙漠上情趣十足的生活让人神往,如此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罗大众心中都有却未有勇气去追寻的梦,那样的文字,让人百读不厌,难以释卷。
只因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的一组撒哈拉沙漠的照片,她便如感应到前世的乡愁般义无反顾的奔赴那里生活,试问这样的率性,世间几人能有?
梦,是人心之所向的魂牵梦萦,它是戴望舒的雨巷,是惠特曼的草叶,是舒婷的双栀船,也是三毛的撒哈拉。
三毛是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她把日常的生活过得诗意而富有创意,为心爱的丈夫荷西下厨是她最简单的幸福,把煮过的粉丝称为“雨”,把炸过的粉丝称为“尼龙丝”,把猪肉干谎称为“喉片”,用小黄瓜炒冬菇代替笋片炒冬菇来宴请客人。做饭,被她赋予了独特而崭新的内涵。在《芳邻》里,“远亲不如近邻”,即便对于生活用品邻居时常有借无还,时常还不忘挂在嘴边一句“你伤害了我的骄傲”让人哭笑不得,但她还是付诸一笑,换来彼此之间的融洽与和睦。无论是《素人渔夫》里的打渔补贴家用,还是《天梯》里的考驾照,寻常的生活与琐碎用她的方式都诠释得兴致盎然。《白手起家》里三毛对新家的布置让我感同身受,对于一个家,正因为有爱,才有了精益求精的心情与动力,自己动手搬搬抬抬、做家具、粉刷墙壁、用小饰品来用心装扮,这样的不知疲倦,正是一颗对未来充满期待、对家这个温暖的小窝充满热爱的心在驱使。
三毛是勇敢而率性的。在《结婚记》里,她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决定了自己的婚姻意向,仅仅为了遵从自己的心就甘愿舍弃繁华的都市生活远赴贫瘠的撒哈拉沙漠;在《荒山之夜》里,因为寻找化石而进迷宫山,荷西意外落入泥淖,正是三毛的冷静与机敏,利用车胎等物件让荷西脱险。
三毛是善于观察与反思生活的。在《沙漠观浴记》里,她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因为想了解当地人洗澡的现况,她险些被误以为是“偷窥狂”,让人忍俊不禁;在《收魂记》里,她带着照相机游走在大漠,面对落后的观念与愚昧的思想,当替人照相被认为是夺人魂魄时,她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观念的产生到底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掺杂着人为的因素,让人难以一言以蔽之。
三毛是充满爱心的,在《悬壶济世》里,因为面对当地人的病痛时她无法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于是她用黄豆治疖子、用维他命来治营养不良、用葡萄酒来使母羊生产后残留的衣胞脱落、用指甲油来帮人补牙齿,如此种种,看似率性而为,实则是以生活经历与书本知识作依托,而这背后更是一颗爱心的驱动;在《搭车客》里,因为新买了一辆小车,于是在茫茫沙漠里行走便不再是难事,只是面对在大漠里踽踽独行、身心俱乏的人们,她无法做到漠然,于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豆蔻年华的少年都是她车上的过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像她自己说的“每一粒沙地里的沙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撒哈拉的故事》,一个个小故事,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有让人泪盈于睫的,有发人深思的,有触动人心灵的......都让人过目不忘、久久难以平复自己的心。对于沙漠,千里黄沙淘不尽你的向往之情;对于生活,万里荒漠浇不灭你的热爱之情。身处险境,你也始终镇定自若,解决困难,不气馁;面对困境,你也一如既往的泰然处之。生活,是多变的,你,热爱生活,却是始终不变的,这就是您的态度。这也引起了我对教学工作态度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可能需要将一些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时我们不妨可以学着像三毛一样,将这些知识以一种崭新而又独特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更要像三毛一样,善于观察孩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反思才能有进步。同时,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彼此的爱意......
我将始终珍爱每一位学生,以爱来浇灌每一位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