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08-17 13:45:29.0读后感2042

  每每听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其大智若愚的风趣幽默,往往蕴含深刻的内涵,引发人深思,近期读了俞老师的《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初读吸引我的是何为“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数学教学及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感悟,日常教学中一些困扰也随着书中一些好的建议一扫而光。在本书中,俞老师结合了许多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深度剖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和“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

  一、“种子课”——课堂教学的方向。

  什么是种子课?就是知识开端,可以迁移、生长的关键课,应该深耕细作,重点落实的课。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会在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种下种子层层拨节,造就了课堂的生长,知识的建构,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
种子课
  1.深耕“种子”。

  在小学关于“数”的知识系统学习里,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和《用字母表示数》。小学阶段,学生一年级认识了自然数、二年级认识分数、三年级了解小数。其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入学之前的日常生活中就开始了,而小数只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再者,在小学阶段关于“数学概念类”的教学中,一共有8类主要的计量单位。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在小学数学中就具有种子特质,因此要好好创造,深耕细作的种子课。也正因为这些“种子课”的深刻,后面的生长课才简约又从容。

  2.守好“生长”。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知识的点与点之间,是能让学生充分自主,自然生长的课。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再种子课的深耕细作下,“生长课”可以配合使用导学案,适当自主,进行“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教学落实。那么什么情况下组织学生自己阅读书本,自主学习比较好?在关于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例如“厘米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这两块内容,虽然都是关于单位的认识,但前者是具有种子课特质的,不适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书本,教师须有创造与引导,充分建构;而后者可组织学生阅读,结合导学案自然生成。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数学教学形似于一场持久战役,一定要着重打好关键的几战,关键战带起了气势,其他战就会势如破竹。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放慢脚步,不要忽略数学内涵,蹲下身子,想学生之所想,教对每一节课。

  二、“种子课”——课堂教学的路径。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干舌燥讲,可孩子们在下面却不听。或许我们老师该反思自己课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或许思考一下当天孩子也有突发状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味的抱怨与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判断,长此以往教学就成了一件依惯性而为的工作,课堂失去了乐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与践行,将束缚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这也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情怀。

  1.精抓课堂起点

  初品本书时,俞老师实实在在地呈现一个个教学案例,具体又深刻地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课,就是“种子课”;种子课,应该这样上;种子课的特征该怎样体现,才能带领学生发展;种子课如何再后期展开生长,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回到“厘米的认识”一课中,俞老师对比不同课堂教学片断,对长度基本单位的三个课时学习进行看详细的分析,倡导大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关注孩子的死我过程。通过比较了“厘米的认识”和“面积的认识”两课的差异,提出种子课的特点,就是要用生长代替重复,用延续代替循环。

  2.渗透课堂素养

  种子课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起始课,它作为开创的新路径,更加需要渗透的是学生素养。书中呈现的六节不同种子课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数感方向。指引我们需要带领学生经历的数感发展之路如下:从表示数量迈向表示关系即从“量”迈向“率”,从表示一个点走向表示区间,从真实走向虚拟,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绝对走向相对。数感不像平时的知识和技能那样掌握起来立竿见影,它是学生对数的一种感悟和参透,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更多地积累实践经验,经历一个逐渐建立、发展、成型的过程。那么,数感如何培养呢?结合俞老师的理论和自我平时一些思考进行的梳理,感受到在数感培养过程中的“体验”,其实大多是基于对生活、对操作、对图示、对想象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是将数感的培养尽量深度地融入到日常学习中,鉴于已有的明白让学生开展多种学习,基于体验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感悟和认识,让课堂掷地有声,顺应素养。

  3.焕发课堂生命

  俞老师说:教书,一种是将学生的“明白”改造成数学的“明白”,一种是将学生的“空白”变成数学“明白”。结合这样的思想,其实一种就在教学中,我们要领悟学生的“明白”进而改造为教师的“明白”,其二教师的“明白”要落实渗透,最终变成学生的“明白”。细细读完这本书,再回到课堂中,原来“种子”二字不仅仅指的是一堂引出知识种子的种子课,也指向孩子内心深处埋下的热爱数学的种子,也是某一个唤起课堂生命的种子。一颗颗种子的播种,都需要行之有效的酝酿。

  深读此书后收获颇丰,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位特级教师对课堂的实践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深耕种子课,如何细作孩子的素养培育,如何再生课堂,如何为他人师,如何省自身。合上书本,回到本身,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扎根向下的充满希望的种子,这每一颗种子努力生长的模样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带着俞老师的《种子课》,让我们做一个培育“种子”的实践者,自检自省自我突破,做一个向下扎根,努力生长的领航人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