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备课到底备什么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3-01-05 15:17:34.0读后感414

  我曾观摩过许多名师的课堂,看他们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深深叹服和无限羡慕的同时,心里也有更多的疑惑:他们何以能够成竹在胸呢?对于繁杂、多样的课程,学生怎么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进行调度呢?在我看了20位中国语文大师的备教手记《备课到底备什么》以后,才豁然明白,他们课堂上的神清气闲,决不是横空出世,有太多隐形的默默付出是看不见的。

  一、仰仗阅读,为备课积蓄底气

  王世发准备的《琵琶行》这一课时,查阅了有关对这一课的评价文章四十篇,同时又查阅了有关本课主题的相关资料;茹清平为准备《再别康桥》时,了解了有关徐志摩的生平,对别人评论、有关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使课堂有了意蕴悠悠的味道,同时课后让学生发电子邮件继续讨论文章的有关问题;齐泽宏老师在准备创作《故都的秋》时,查阅资料,研读有关郁达夫的散文特点的文章近四十篇。余映潮老师写自己二零一二年参加高规格的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时的备课历程。他在执教《孤独之旅》的时候,不仅认真细读了这篇文章,还翻阅了曹文轩的其他一些文章,并且搜集了有关鉴赏曹文轩创作的一些学术文献,由此做了非常多读书笔记,进而分类编写了《孤独之旅》这篇文章的“细读指南”,这些工作为后来授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程少堂老师在准备《沁园春雪》这节课的时候,他驱车来到22公里之外的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一口气借了20本有关毛泽东诗词欣赏研究的书来阅读学习,真的是达到了“跳出语文教语文”的境界,使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这四个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搜集与文本、作者等相关的研究成果,然后去阅读、研究。这样可以拓宽视野、可以更深层次地把握文本。这种积蓄,如同拉满的弓,课堂上怎么会没有底气呢?特级老师高万祥认为:“书籍是我们的校园,读书是老师最佳的备课工作。”所以,让我们仰仗读书,争取做睿智型的好老师;让学生仰仗读书,让备课拥有最大的底气。
备课到底备什么
  二、关注学生,是备课的核心要素

  备课不只是备文本,还要备学情。这既需要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也需要教师巧妙的教学智慧,例如一份小调查、一份合理的预习学案,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肖培东教授曾在《备课到底备些什么》一书中写道:“课堂是有意义的停留,是一份匠心,是一份品德。教给的回答,仅仅适合于获取专业知识;掌握知识,才可以把我们的阅读经验变成我们的智慧。上课堂,永远不是在赶时间的推进。因为,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好学精神而来的。”因此在备课时,备学生也是很重要的要素之一。

  李卫东老师在《范进中举》备课手记中,详细地记录了自己授课前的一份调查。他在接到了五十个学生的问题条之后,把问题进行了分类。第一类,广而泛的社会问题。例如:作家编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本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文章的主要宗旨是什么?第二类,大而微的提问。如:胡屠户上集去找范进,怎么就连斟二碗白酒都喝了?第三类,真而切的提问。如:范进怎么就会疯?为何唯有打范进才能治他?而胡屠户对范进的看法又是怎么改变的?范进中举是喜剧抑或悲剧呢?第四类,观点不真诚的提问。如:范进大人每天杀三只猪,问每年杀几只小猪?一头猪三文钱,问一年卖多少钱?经过分析与比较,李老师决定着力处理第三种提问,因此第三种提问数量最多,是真问题并且指向了本文中最核心的内容;一旦解决好了第三类提问,那么第二类提问一般人都能迎刃而解;回答好第三类提问顺带也要先对第一类提问作出正确回答;但因为第四类问题比较不具代表性,所以暂且搁置。

  钱梦龙的老师曾说过:“有时老师借班上课,在上课时要让学生发问(常常需要学员自己制作提问卡纸)。虽然我根本不认识学生,但如果一看提问的品质,对如何教读就早已有了七分的认识。”他多年前借班执教《故乡》,该班学员在自读中一共提交六百多个提问。他说:“我备课的最后一项工序——确定教读具体内容和流程,是在接受学生的询问以后才完成的。第一件工作便是筛选提问对象,这基本上是个披沙拣金的工作,耗费了我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品质差不多的提问也很多,还有不少复杂的,不过好在学生问题量较多,得到了大批淘汰,其余的提问倒也颇有研究的意义。第二步工作原则是按话题的内容和性质排定了研讨的时间顺序,并预测了每个学生在研讨时大概会遇到的状况,以便最终考虑了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善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语文教育规范》中指出“语文课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创造性地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培养学习者在不同场所学语文课、用语文的意志,多方位提升语文课的功能。”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课程,积极研究课程教学资源,灵活多样应用几种方法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充分理解和信任他们,并发现他们的潜力,从而调动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很明显,在教学模式的制定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参与和探讨,最终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

  《皇上的新装》是一篇经典课文,可谓历教不衰。我们在教学时大多是围绕教参来教,或是围绕已有的阅读知识来讲解,但内容无非是“皇帝爱新装、骗术做新装、君臣看新装、儿童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的故事梳理,而皇帝、大臣、骗术又或者是人们之间互相欺骗的可笑,或者帝王的昏庸,骗术的狡诈,或者儿童的天真不过是通过复述情节,阐述故事,概括主旨的环节切换。丁卫军老师主张,把《皇帝的新装》放到童话的世界、安徒生的社会、孩子的生命社会中去读,并带他们进入安徒生的社会、他们自身的生命社会、心理世界中去,把文章教“大”,教出“大语文”的味道,完全当成一种活动教学来进行,给学生们充分的空间。尝试做出了这样的设定:第一板块:走进安徒生的世界。第二板块:亲近安徒生的童话。第三板块:众口评说《皇帝的新装》。第四板块:重读文章,探索与质疑。第五部分:自奇思妙想创作,改编电影剧本,或自导自演。每一板块的内容和方法都扣着语文学科的特色。小朋友们自查做材料、讲人说事、编剧本、自导自演,整个过程中环环相扣,步步有生,而孩子的聪明才智也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也形成了一个集体学习的大自觉。丁老师在本书中写道:“这一次次的努力,他们的的回报是巨大的,我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把课备好需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需要以终生备课的态度执业从教。我想:在备好课的路上,我们确实需要一份执着与努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贴近学生的心灵,才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