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思维影响教育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3-01-18 14:56:08.0读后感386

  一部好的教育经典犹如迷雾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迷茫的教师前行的路,让教师变得更有信心,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近来,阅读徐明老师的教育著作《思维影响教育》,感触颇深,书中的现象和故事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提问

  曾几何时,我一直苦恼于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讲得深入了,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讲得浮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又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常常在这进退两难之间犯愁。徐老师在书中指出,“课堂问题可以分为知识性问题,思维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趣味性问题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特点,看什么问题适合什么学生。”是啊,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如果用同样的问题来问他们,肯定会是不同的结果,对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记得刚进入教师行业时,学校给每个新教师安排了一个师傅。那时,我经常去听师傅的常态课,发现师傅班上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跟上她的脚步,尤其是在回答问题方面,都非常顺利,个个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后,我便向师傅讨教秘诀。师傅告诉我,其实在她的班级中也有基础薄弱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回答基础性的知识问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安全感。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到师傅的话,直到看到徐老师的这本书,才若有所悟。

  徐老师的书让我明白,提问还需考虑人的具体需求,有激励,有点拨,有刺激,有示范,根据不同的学情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以激励为主,多提基础性问题,必要时,还需要给他们进行示范,让他们尽量参与课堂,不至于掉队。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多点拨,多刺激,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学生的基础,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思维影响教育
  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方向

  一位先天智障且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上课期间溜出教室,在校园闲逛,甚至会跑到校长开会的办公室坐下,愣愣地看着校长和其他老师。而校长却给他留了一把椅子。每个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有着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如何对待这类特殊的学生才是真正体现我们的师德水平。何其幸运的是,校长是一位有温度的校长,对班主任没有过多的指责和考核,反而给学生留了一把椅子。

  我的班级里也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小林,小林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只会拿着笔在纸上画一些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的字符,因为他是一位脑瘫患者。妈妈不愿意把小林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希望他能够跟着普通学校的学生一起成长。于是,小林便来到了我的班上。小林在班级里不会做任何事情,不会整理自己的课桌,不会做清洁,连回答老师的问题,说“不知道”时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迸出来的。面对小林,我曾陷入过迷茫和仿徨。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成绩肯定是拖班级后腿的,要不干脆不管他吧?可是,这绝对不是我的做事风格。只要学生在我的班级,我就要对他们负责任。

  校长的这把椅子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于是,我开始关注小林,从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开始。小林的名字有三个字,就从第一个字开始教起,第一个字教了一天,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他终于基本能够写出来了。然而,第二天,他又忘了。于是,我又重新来教第一个字。令我感到高兴的是,第二天花的时间比第一天少了半天......就这样,小林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能大概写出自己的名字了。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了。我问小林需要什么奖励。他说希望帮助老师。第二天,我给小林带了一颗阿尔卑斯糖,他开始感到有点吃惊,随即笑着咧开了嘴。我请他帮我接杯水来。他立刻跳了起来,飞快地朝着我的办公室跑去。

  不功利,不激进,引导学生朝着属于他的方向一步步变好,这或许就是教育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校长的这把椅子不仅仅是留给了学生,满足了学生内心的需求,同时,也留给了班主任,给予了班主任成长的空间。关注学生的需求,是走进学生心里的一条捷径。我们是学生求学和成长过程的引路人,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他们朝着属于自己的方向前进。

  不同的学情,相同的结果

  老师请两位学生上台计算数学题,一个同学做对了,而另一个同学做错了。老师表扬了做对的同学,然后鼓励其他同学帮助做错的同学分析原因,给他讲题。当基础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问题却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时,这位老师根据不同的学情,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让其他同学帮助做错的同学分析原因并给他讲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其他同学把知识进行内化并运用的过程。但是,对于做错的同学,我们可否再进一步?在其他同学给他讲了题之后,让他现场再做一遍?让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上把这道题掌握。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有些孩子学习能力强,反应敏捷,而有的孩子学习较慢,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可否抓住合适的教育契机,帮助不同能力的孩子获得相同的结果呢?为了抓住更多的教育契机,我在课堂上实行小组互助学习。我会把每节课最后的五分钟留出来,在学生完成老师的任务之后,先完成的学生帮助本小组里还未完成的学生,然后再到老师这里过关。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本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会帮助他们,告知他们好的方法技巧,督促他们尽快完成任务。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取得的效果远比老师督促下要好得多。他们不甘于落后,也不愿意拖小组的后腿,一定会尽力而为。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无论快慢,只有齐心,终会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不同的孩子,有其不同的学习方式。无论快慢,自有其独特的风景。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相信孩子内心深藏的潜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终究会看到一片百花齐放的美景。

  通过阅读教育经典,让我对不同的学情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面对不同的学情,采取不同的方式;面对不同的学情,制定不同的方向;面对不同的学情,也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教育经典,驱散了我眼前的迷雾,带着我向前走得更快更远。

1 2